第683章一地雞毛的和平
魯登道夫並不是真的想辭職,而是想利用辭職要挾威廉二世。
法爾肯海因下台後,興登堡和魯登道夫這對組合成為德軍的大腦,又因為興登堡把更多精力用在柏林,所以德軍的作戰,實際上是由魯登道夫指揮的。
因為魯登道夫的堅持,《布列斯特條約》的條款才如此苛刻,威廉二世“貪婪”的惡名,有一部分原因應歸咎於魯登道夫。
魯登道夫大權獨攬後,每當他的意見和威廉二世發生衝突,他就以辭職威脅,逼迫威廉二世讓步,以至於威廉二世曾抱怨:如果德國人以為我是他們的最高統帥,那他們就大錯特錯。
魯登道夫在他的回憶錄中說他支持和平,這是撒謊。
就在魯登道夫辭職前一天,正準備參加選舉的美國總統威爾遜向德國發出照會,要求威廉二世退位。
威爾遜的原文是:如果和美國進行談判的仍然是戰爭發起者和帝王獨裁者,談判將以德國的無條件投降而結束。
就在同一天,魯登道夫下達了一份命令,要求德軍繼續作戰,抵抗到底。
這個命令遭到幾乎所有人的反對,連興登堡都認為,這個命令是不合時宜的。
於是魯登道夫又被迫撤銷命令。
這對自尊心極強的魯登道夫來說是難以忍受的恥辱。
於是才有了魯登道夫的辭職。
當魯登道夫辭職的消息通過電台傳遍全國後,聽眾們歡呼慶祝,尤其是前線德軍,他們終於擺脫了這個不切實際的指揮官。
魯登道夫指揮的戰役,除了逼迫俄羅斯臨時政府簽訂《布列斯特合約》的進攻之外,沒有一次達到戰略目的,即便在戰役發起之初占據一定優勢,隨後也會在協約國的反擊中節節敗退。
魯登道夫的一係列進攻,給德軍造成的損失達到230萬。
從德國人的反饋中,魯登道夫感受到德國人對他的反感,於是魯登道夫化裝逃離德國,去了瑞典。
魯登道夫逃走了,可屬於威廉二世的麻煩還沒有結束。
此時的德國,已經是窮途末路。
奧匈帝國投降了,奧斯曼帝國也退出戰爭,德國國內的反抗勢力開始冒頭,幾乎所有省會都宣布不再接受威廉二世的統治,慕尼黑乾脆宣布成立共和國,巴伐利亞王儲魯普雷希特人還在前線指揮作戰,他的王國卻無了。
11月1號,德國國會要求威廉二世退位。
威廉二世拒絕退位,來到前線大本營,準備帶領軍隊回德國平叛。
接替魯登道夫擔任第一軍需部長的格羅納將軍給前線的39位將軍發電報,詢問他們是否願意回國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