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亞共和國成立不久後,遭魏瑪政府撲滅,在這個過程中,魏瑪政府和德軍內部的容克貴族達成一致。
魏瑪政府以不對德軍進行改革為條件,換取德軍對魏瑪政府的支持。
巴黎和會後,德國隻能保留10萬陸軍和1.5萬海軍,經德軍精簡,現在的德軍超過一半是軍官。
英國的情況比法國和德國更嚴重。
1916年,愛爾蘭為爭取獨立,在兄弟會的領導下發動複活節起義。
起義雖然最終被鎮壓,卻成為愛爾蘭獨立道路上的一塊重要裡程碑。
1918年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讓愛爾蘭人再次看到獨立的希望。
今年1月,大多數於去年底大選中當選的愛爾蘭議員拒絕在英國下議院任職,他們自行組成了愛爾蘭議會,並以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的名義發布了單方獨立宣言。
於是,愛爾蘭共和派組織的反抗軍,開始襲擊英國政府派出的官員,以及英國的支持者。
今年1到7月,超過150名英國官員,以及英國的支持者被殺。
反抗軍同時還炸毀了19處倉庫,以及100餘座空置的營地,防止被英軍利用。
皇家愛爾蘭警察和保安隊瘋狂出動,大肆抓捕反抗軍成員,沒收財物,不經審訊即執行槍決。
這些暴行不僅沒有讓愛爾蘭人畏懼,反而激起愛爾蘭人越來越強烈的反抗,一時間,英倫三島風起雲湧。
英國的殖民地也不消停。
世界大戰期間,為爭取海外殖民地、自治領的支持,英國政府承諾,在戰後會給與殖民地和自治領更多權利。
巴黎和會結束後,到了英國政府兌現承諾的時候,英國政府卻食言而肥,隻在一些細枝末節,比如稅率問題上敷衍,不肯真正兌現承諾。
印度那種殖民地就算了。
南非和加拿大、澳大利亞,都是以英國殖民者後裔為主組成的國家,本質上都是英國人,憑什麼要忍受本土的剝削?
世界大戰中,南非和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海外自治領,為英軍做出了巨大貢獻,僅澳大利亞就派出50萬澳新軍團赴歐作戰。
生活在自治領的白人要的是獨立自主,而不是什麼減免稅收。
英國政府內外交困,不得不在倫敦召開帝國會議,討論上述問題。
和紛紛陷入自身麻煩無法自拔的英、法、德相比,剛剛經曆了世界大戰和內戰的俄羅斯,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將全部精力都用在發展經濟上。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