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艾格隆,還不知道在奧地利和帕爾馬所發生的小小風波,他依舊帶著自己龐大的隊伍,繼續著自己的巡遊盛典。
在被他拉攏的富商馬克西姆-杜雷尼的幫助下,他擺平了曠日持久的裡爾紡織行業的勞資糾紛,也因此得到了民眾們的衷心擁戴,就在萬眾的歡送下,他帶著自己的隨從們悠然離開了裡昂,向西部進發。
他一路上穿過了毗鄰英吉利海峽的阿拉斯和亞眠,然後來到了諾曼底地區。
相比於其他地方,“諾曼底”這個地名在2世紀的國人當中要耳熟能詳得多,因為在這個地方,爆發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兩棲登陸戰役。
當然,此時的諾曼底地區卻是一片寧靜,震耳欲聾的轟炸、直衝雲霄的硝煙、死者枕藉的戰場……這一切都還沒有發生,艾格隆一路上所經過的是寧靜的鄉村,這裡有石灰石構築的白色農舍、以及連綿不絕的被籬笆精心切割開的小型農莊、還有一座座村落中心位置的小教堂,如果這世上真有所謂的“田園牧歌”的話,那在這個地方確實能夠找到。
在這裡定居的人們,勤勞而且簡樸,在他們世世代代的努力之下,諾曼底成為了法蘭西農牧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農民們大量種植小麥以及油菜、亞麻等等經濟作物,而牧民們則蓄養綿羊和奶牛,同時還大量改良後的馱馬——在鐵路出現之前,正是這種品質優良耐力驚人的馱馬,撐起了覆蓋全國的馬車交通運輸網絡,也支撐起了繁榮的旅行和住宿行業。
就在現在這個時候,每一天都有幾十輛大馬車滿載著黃油和雞蛋,從諾曼底出發前往巴黎,將農民們精心培育的產品送進首都千家萬戶的餐桌,經濟就是在這種“需求和供給”的物質交換當中繁榮起來的。
繁榮和寧靜,這原本是一個對立的詞組,但是當艾格隆一行人沿著修正良好的鄉間道路進發時,看著周圍這一片田園牧歌的景象,卻不由得同時感受到了兩者。
看著這麼優美的田園風光,艾格隆不由得興致高漲。
然而,當地對他的歡迎程度卻遠不及他之前經過的斯特拉斯堡和裡昂。
雖然地方官員們和各地的同僚們一樣,誠惶誠恐地接待著羅馬王一行人,不惜血本舉辦各種大型儀式,唯恐有半點疏忽,但是艾格隆完全可以從民眾們冷淡的眼神當中,感受到自己並不像其他地方那樣受人愛戴,諾曼底的人們與其說是熱切期待他的統治、以及他所能夠帶來的變革,倒不如說是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態,接受了巴黎強行給自己送來的又一個新的統治者。
這倒也不足為奇,因為諾曼底、布列塔尼、旺代等西部省份,一直都是宗教保守主義盛行的地區,也一直都是擁護王室的地區,在大革命時期這些地方曾經發生過長達數年的動亂,直到拿破侖皇帝上台才好不容易平息下來。
但諾曼底的情況更為特殊一點。
在古老的封建時代,諾曼底公國一直是法蘭西王國之內獨立性非常強的地方諸侯勢力,而且眾所周知,諾曼底也是“征服者威廉”的龍興之地,當初征服者威廉就是從這個地方出發,帶領著數千諾曼騎士登陸了英國,經過了一係列戰爭和毀滅性的屠殺,最終征服了對岸的英格蘭,雖然征服者威廉的王朝已經消失無痕,但諾曼“八旗”的後代依舊還在英國占據著統治地位。
在接下來的幾百年當中,諾曼底也多次成為了英國國王和法國國王爭奪的焦點,諾曼貴族們和法國國王分庭抗禮,並且還一度想要染指法國王位,最終雙方爆發了百年戰爭。
在346年,愛德華三世帶領英**隊在諾曼底登陸,因為英格蘭國力貧弱,無力在大陸上供養大軍,於是英軍從一開始就奉行了徹底的“以戰養戰”策略,從登陸諾曼底開始就一路燒殺搶掠,他們所過之處屍橫遍野,鄉村也淪為廢墟。
而在接下來的接近一百年當中,兩個國家在法蘭西廣袤的西部和南部領土上拉鋸,一片片地區陷入到戰亂當中,英**隊洗劫了所經過的一切地方,無論是卡昂、加斯科涅,還是其他知名的城市,莫不遭遇了天降橫禍。
除了英軍之外,統治秩序崩潰的地方自然也少不了流民和土匪,在最血腥的時期,戰亂、饑荒和瘟疫四處橫行,人間和鬼蜮相差無幾。
經過了艱難的曲折,在查理七世和路易十一這對父子國王的努力之下,法蘭西最終贏得了百年戰爭的勝利,光複了英**隊絕大部分的占領地區,諾曼底也在46年最終被路易十一所占領,從此之後被徹底納入到了王國的版圖當中。
正因為英軍“一視同仁”的殘暴政策,所以曾經是龍興之地的諾曼底也飽受荼毒,因此諾曼底人和英國人從此一刀兩斷,無論在民族感情上、還是在文化上基本都斷絕了關係,反而成為了法國王室的忠誠屬地。
宗教、王室對這些地方的人來說,不僅僅是虛無縹緲的概念,也是也是整個地區情感所維係的中樞。
正因為如此,在大革命爆發初期,叛亂才會如此迅速地席卷了整個地區。
不過,現在的時代終究還是有所不同了,在大革命時期,起來為國王向國民議會“造反”的西部民眾遭受了慘痛的損失,諾曼底和旺代等幾個省份在“藍軍”的血腥鎮壓之下死了好幾十萬人;正因為流下了如此多的鮮血,所以在30年,波旁王室再次被趕下台之後,諾曼底人這次沒有拿起武器來為國王而戰,大多數人選擇了情感上傾向於王室但默然接受時局變動。
當然,這也是因為塔列朗親王和艾格隆從一開始就刻意擺出了懷柔姿態,他們既不打算改變這裡的宗教信仰,也沒有推進極為激進的政策,因此總算還在當地人的“容忍度”之內。
不想武裝造反,但也不想表達出帝國、對波拿巴家族的親近,這就是他們現在的選擇。
羅馬王的車駕得到的隻有平靜的對待,雖然有人在夾道歡呼,但是總體來說民眾的情緒確實是極為冷淡的。
艾格隆對此倒也是心知肚明,他明白無論再怎麼偉大的統治者都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歡,他隻要確保自己成為整個國民的最大公約數就可以了。
冷漠的接受,也是一種“消極認可”。
而且,他還有很多時間、很多辦法來獲取民眾的歡迎。
在沿途如畫般的風景當中,艾格隆一行人穿過了鄉野,一站一站地向著上諾曼底地區的首府魯昂城行進。
而艾格妮絲,現在則坐在他的旁邊,怔怔地看著窗外,欣賞著周圍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