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宗界(642)。
長安:
唐太宗李世民(43歲):“漢與匈奴和親幾十年,最終也免不了一戰。若無漢武帝劉徹與霍去病為後世的中原華夏打出一個河西走廊,也就不會有後來的西域了。”
“看來柔和的政策,終是在養虎為患。”
“現在在朕治理時期,大唐周圍較為強大的外族有突厥,高句麗,吐穀渾與吐蕃,而在唐玄宗李隆基開元盛世之時,就隻剩下吐蕃了。”
“隨著安祿山起兵造反,大唐的國力衰落之時,那些曾經臣服與歸附大唐王朝的外族,就會趁機造反,自立,並占據大唐曾經的國土。”
“難道,這就是曆史王朝興衰的規律嗎?”
看著天道畫麵中,居住在河西的大唐漢人,在被吐蕃人欺淩與劫掠後,唐太宗李世民雖然也是很憤怒。
但唐太宗李世民早就知道,不管自己再如何的憤怒,哪怕在這期天道盤點結束之後,立即出兵攻打吐蕃,就算是把吐蕃給滅亡了,也不一定能解決後世大唐所麵臨與發生的問題。
因為東突厥早就被唐太宗李世民的唐軍所滅,然而到了後世在安祿山叛亂的時候,北方的土地依舊被回紇給占了去。
沒有了東突厥,還是會有回紇,就算也沒有了回紇,還是會有其它草原部落王庭的出現。
除非大唐的漢人能在草原上生存並壯大起來,讓外族的部落,沒有了發展與壯大的空間,但是,這可能嗎?這現實嗎?
一開始,唐太宗李世民以為自己已經能猜出了天道盤點的用意,現在經過深思之後,又發現自己好像又沒能完全猜透出天道的真正用意。
罷了!
不管天道的深層用意是什麼,但有一點大唐王朝的威嚴,不能受損,後世子孫無能,那自己這個當老祖的人,那就更該強硬一些
大唐玄宗界(753)。
驪山華清宮:
唐玄宗李隆基(68歲):“大唐王朝的衰落,那此臣服與歸附的外族就會趁機壯大,然後就會輪到大唐的百姓遭受苦難。”
“如此看來,在天道曆史進程之中,朕的晚年確實是太昏聵了。”
範陽(北京):
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看來老子在這一世裡想要成事,不能自己與大唐單乾了,也要試著去聯係回紇與吐蕃。”
“現在天道也提前把大唐與吐蕃在後世的爭鬥給盤點了出來,老子不信在這一世裡,大唐王朝在針對老子時,吐蕃會忍著,不趁機乾點什麼?”
“隻要能將吐蕃,還有回紇,都聯合起來,三方一同攻打大唐,老子就不信大唐還有能力抵擋三方的聯合進攻。”
最後,安祿山幽幽的說道:“漢人占據華夏中原大地太久了,是時候該換一換人了。”
濟南公子辛棄疾:“在沙州城被淪陷六十年後,才出現了一個張議潮,而這六十年裡生活在河西漢人百姓,一直都在思念著大唐,想著歸唐。”
“但是,不少被吐蕃人劫掠到吐蕃的漢人在幾十年後,他們卻甘願作被吐蕃奴役的下層奴隸。”
“甚至在大唐的使者出使吐蕃時,他們當中就有不少人把自己當成吐蕃人,習吐蕃語,用吐蕃言嘲笑大唐的無能,長安都被他們占據了幾次,真是可悲。”
“晚唐詩人司空圖的《河湟有感》中寫道:一字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漢兒儘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在天道曆史進程之中,吾不如晚唐的張議潮,但在這一世了,歸宋將不會是山東漢人們的第一歸屬。”
【建中二年(781)年初:因大唐王朝與回紇的關係回緩之後,由安西軍與北庭軍,共同派出使者,經曆了一年多的長途跋涉,終於從回紇借道回到了長安。】
大唐德宗界(781)
長安:
唐德宗李適大驚:“安西軍與北庭軍還在?”
沙州城(敦煌):
河西節度使閻朝同樣驚訝道:“此時的安西軍與北庭軍都還在嗎??!!”
北庭:
北庭節度使曹令忠(後被賜名:李元忠)亦是吃驚不已:“他們真的回到大唐了?”
安西龜茲:
看到這一幕的安西軍劉奔,此時的心情與大多數安西軍一樣,即驚訝,又激動,甚至有點想要落淚的情緒醞釀。
這是這麼多年以來,他們收到最好的信息了。
在這期間他們派出了那麼多人,結果全都是如石沉大海一般,杳無音信,現在通過天道盤點得知,他們不僅還活著,還成功回到了大唐。
此時不少安西軍與北庭軍的將士,都希望大唐能給他們增派援軍,或是重新收複河西走廊,打通西域與大唐中原的聯係。
然而,此時的安西節度使留後郭昕,並沒有像安西軍劉奔他們那麼樂觀。
因為郭昕始終都記得,天道盤點的主題是意難平。
尤其是在這一期的天道盤點中,天道盤點了很多大唐王朝的其它內容,更是濃墨重彩盤點了安史之亂發生時前部分的曆史內容與事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