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抗倭名將戚繼光著有練兵名篇《紀效新書》、《練兵實紀》,他選拔士卒有四要四不要。
四要是目光有神,黑壯結實,農民出身,見官畏懼。
這類人有精氣神,身體好,能吃苦耐勞,服從管理,容易練成精兵。
四不要其實總結下來就是不可用城市遊滑之人,不可用奸巧之人。
這類人有想法,有見識,受不得苦,會質疑上級命令,不服從管理。
其實說白了,封建王朝下的士卒是沒有思想信仰的,他們當兵就是為了混一口飯吃。
多番比較之下,肯定是沒有見識,深受精神文化禁錮,一直被各種階級壓迫的農民更容易被忽悠,更容易為了彆人畫的大餅去賣命。
相同的成本支出,聰明人都知道選擇哪種才是最好的。
可大宋卻不一樣,宋朝建立時,傳播最廣的一句話就是兵強馬壯者擁天下,宋太祖趙匡胤為此搞了個杯酒釋兵權,集天下兵馬與一身,節製百萬之眾,選精銳敢戰之士十萬,列營京畿,以備宿衛。
而宋太宗趙光義一生隻打以多欺少的戰,將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理解到了極致,但他的軍事能力,借用兵仙韓信的一句話,最多隻能帶十萬兵。
曆史證明趙光義就是和光頭一樣的微操大師,根本不是帥才,幾十萬人的軍團作戰,他是一點也玩不轉。
驢車戰神趙光義被遼國乾怕了,心中缺乏安全感,那句兵強馬壯者擁天下仿佛又在他的耳邊響起。
人多錢就多,錢多人也多。
趙光義這個大聰明想到了一個十分聰明的法子。
國家初定,又經曆好幾場大規模的敗戰,總有一些人是沒有著落的,按理說此時應該是修生養息,將這些人落戶安家,轉化為生產力,慢慢就成為良家子弟,以後亦是優質兵源。
但老趙覺得這樣太慢了,畢竟大哥趙匡胤是如何得到皇位的,他是心知肚明,大哥咋沒的,也隻有他自己清楚,再加上被遼人一頓海扁,損失了幾十萬軍隊,老趙隻覺坐如針氈,皇位岌岌可危。
在外有遼國虎視眈眈,在內又威望嚴重下滑,要是有人不服他,也來個黃袍加身,那老趙可就愧對列祖列宗了。
為了大宋,為了自己,趙光義索性將四處遊蕩,無家無地的難民,攔路搶劫,占山據水的匪盜,不管品性,不論老幼,一並收入軍中,填充州府軍額。
大宋四百州府,擁兵數百萬,京中精銳禁軍四十萬,趙光義隻覺安全感滿滿。
可趙光義的種種迷之操作,卻給宋朝留下了最大隱患。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
趙光義開的好頭,他的後代有樣學樣,一言不合就擴軍,沒事就往禁軍裡塞人,氣魄更是遠超老趙,活生生將一個汴梁城裡駐紮守備的常設軍團,禁軍擴充到了八十萬人。
豹子頭林衝八十萬禁軍教頭的身份就是這麼來的。
擱誰能在家裡養八十萬軍隊,還是那種隻負責上戰場打仗的,大慫名副其實。
但皇帝和朝堂官員竟是不覺得有問題,還有些洋洋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