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無聊賴中,劉玄統領大軍一路徐徐行進,直到跨過鄆州,抵達北京大名府地界時,才遇到一座有官兵堅守的城池。
那處城縣毗鄰鄆州,亦是緊靠黃河東流,故在得知梁山有大軍來襲時,縣令早早便向梁中書求援了。
童貫自逃到大名府,便一直在想著如何將功折罪。
當時得知梁山有興兵來犯之意,童貫是又驚又喜。
驚的是梁山兵鋒太盛,他有點擔心大名府會守不住,可在知曉梁山隻是來了四萬軍馬後,他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就舒展開來了。
北京大名府是大宋重鎮,牆高池深,兵甲無數,持槍披甲之士有數萬之眾,雖比不上久經戰陣的西軍精銳,但在大宋亦是數得上名號的。
自古常言道: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這句話說的是攻堅圍城的打法,需要根據雙方兵力有所變化,絕不能埋頭硬乾。
大名府內有三五萬軍士,梁山若要攻打大名府,至少也得倍數於官軍,不然就是徒勞一場。
可童貫曉得梁山絕不是那麼簡單的,梁山敢出兵四萬來攻打大名府,其中一定是有著不為人知的陰謀。
童貫想了又想,最後一臉肯定的表示梁山是來追擊他的,前次高俅血淋淋的下場就是證據。
梁山肆意妄為,明顯乾掉了一個太尉還不夠,且自己的地位又比高俅重要許多,那麼梁山這些膽大包天的強人很有可能是要專門來拿自己祭旗,好以此壯大梁山聲威。
童貫越是猜想,心中就越是五味雜陳。
想他堂堂一朝太尉,怎得就會落得這般狼狽下場呢?
眺望著梁山所在的方向,童貫隻覺心中一陣煩悶,恨不得將領頭的劉玄等人都放下大牢,好生折磨一番,才可解他心頭悶氣。
梁中書是個貼心的,不用童貫明言,他就已經有為童貫報仇的想法了。
童貫和蔡京的關係十分不錯,甚至兩家還一度險些結為兒女親家,若不是中間出了點小意外,梁中書可能都要稱童貫一聲叔父。
因此童貫來到大名府後,梁中書是早晚拜會,不曾有半點冷落。
如今聽聞梁山還敢追來,梁中書當即決定為童貫出一口惡氣。
雖說童貫十萬大軍都不是梁山敵手,但梁中書渾然不懼。
隻有見識過廣闊天地,才能知曉天地間的浩瀚,以及自己那渺小的身影。
梁中書沒有來到大名府以前,他一度覺得東京城內的八十萬禁軍最是威風,但見識過大名府的一切的,他才明白什麼叫做真正的精兵悍將。
大名府守軍和禁軍一比,梁中書不敢直言,但他已是看不上禁軍的。
童貫在西軍能闖出碩大名聲,教趙官家都另看一眼,靠的是西軍那群能打能殺的莽漢,而不是那勞什子的八十萬禁軍。
現下好不容易有群不知死活的賊寇千裡迢迢前來送死,梁中書是十分欣喜的。
他尊敬童貫,可不代表他沒有上進心。
童貫能靠西軍博得官家重視,那他同樣也能靠著大名府軍馬在官家麵前占據一席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