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老曾指責老左,老左指責老曾,兩個原本關係非常好的兩人,隨著曾國潘和左祖棠之間的爭執升級,兩人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裂痕。曾國潘指責左宗棠在處理洪天貴福逃脫事件上的失職,而左祖棠則反唇相譏,認為曾國潘在金陵戰役中的指揮不力。兩人之間的爭執不僅僅是個人恩怨的體現,更是他們在戰略和政治立場上的分歧。
太後和鬼子六在紫禁城中觀察著這一切,他們雖然對曾國潘的忠誠有所懷疑,但認為如果曾國潘真的有造反的意圖,他不會浪費時間與左祖棠爭執。因此,他們決定發出新的聖旨,試圖平息這場風波。
聖旨中提到,金陵財寶的事情不再追究,之前曾國潘使用的軍費也不再審計,從現在開始重新計算。對於洪天貴福逃跑一事,朝廷並不責怪曾國潘,認為太平軍的餘孽遲早會被消滅,這隻是時間問題。
然而,這道聖旨並沒有能夠修複曾國藩和左宗棠之間的關係。兩人之間的裂痕已經太深,他們的爭執已經超出了個人的範疇,成為了湘軍內部不同派係之間的矛盾。曾國潘和左祖棠,兩個性格迥異的人,雖然曾在一起共事,但他們的分歧和矛盾最終導致了他們的分道揚鑣。
這場爭執不僅僅是個人恩怨的體現,更是晚清時期政治鬥爭的一個縮影。在這個動蕩的時代背景下,即使是曾經的好友和同僚,也可能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而走向對立。曾國潘和左祖棠的故事,成為了那個時代無數悲歡離合、恩怨情仇的一部分。
在經曆了與老左的爭執和朝廷的責難之後,老曾意識到湘軍的存在已經成為朝廷的一塊心病。湘軍雖然是他一手創建,並在平定太平天國起義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隨著太平天國的覆滅,這支強大的私人軍隊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朝廷對湘軍的猜忌和防備日益加深,曾國潘為了保全自己和家族,也為了避免湘軍成為朝廷眼中的威脅,不得不做出了裁撤湘軍的決定。
老曾深知,裁撤湘軍並非易事。這支軍隊不僅是他的心血,更是許多將士的生計所在。他必須謹慎行事,避免激起兵變或其他不良後果。因此,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確保裁撤過程的平穩進行。
首先,曾國潘開始逐步減少湘軍的規模,通過退役、轉業等方式,讓士兵們有序地離開軍隊。同時,他也為這些士兵提供了安置和補償,確保他們的生計不因裁撤而受到影響。對於那些願意繼續從軍的士兵,曾國潘則推薦他們加入朝廷的正規軍,以繼續為國家效力。
其次,曾國潘積極與朝廷溝通,表明自己裁撤湘軍的決心和誠意。他通過上奏折、派遣使者等方式,向太後和鬼子六等人彙報裁撤的進展,並請求朝廷的支持和指導。他的這一舉動得到了朝廷的認可,也為湘軍的裁撤創造了有利的政治環境。
最後,老曾在裁撤湘軍的過程中,也注重維護軍隊的紀律和穩定。他親自出麵安撫士兵,防止因裁撤而引發的騷亂和不滿情緒。同時,他也加強了對軍隊的監督和管理,確保裁撤過程的順利進行。
通過這些措施,曾國潘最終成功地裁撤了湘軍,避免了可能的兵變和政治危機。雖然這一決定讓他感到痛心,但他知道這是為了更長遠的和平與穩定。裁撤湘軍後,曾國潘的政治地位並未受到影響,他繼續在朝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直至去世。湘軍的裁撤,也標誌著曾國藩個人生涯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他的名字和湘軍的曆史,永遠鐫刻在了晚清曆史的篇章中。
儘管曾國藩裁撤了威名赫赫的湘軍,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湘軍所衍生出來的另一支軍隊卻絲毫未受影響,這支軍隊便是日後名震天下、遠征西北的左楚軍。
想當年,湘軍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其戰鬥力之強悍、聲名之顯赫,可謂是人儘皆知。然而,隨著局勢的穩定和朝廷的猜忌,曾國藩不得不做出裁撤湘軍這一艱難決定。但正所謂“野火燒不儘,春風吹又生”,湘軍體係中的一部分力量卻以另一種形式得以保留,並逐漸發展壯大起來。
而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左楚軍。它繼承了湘軍的部分傳統和作戰風格,同時又融入了新的元素與戰略思想。在左祖棠這位傑出將領的統領之下,之後左楚軍踏上了西征之路。
喜歡清末起義恩仇錄請大家收藏:清末起義恩仇錄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