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日無衣?與子同澤。
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日無衣?與子同裳。
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秦風·無衣》春秋、詩經
袍、澤、裳,分彆指的是大衣、上衣、下衣。整首詩翻譯過來便是: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敵愾!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上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準備!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鎧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線!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團結一致!共同對敵。這亦是一種狼性,是一種傳承精神。或者說,這是一種“魂”!
那支“海參隊”,那群“白斬雞”。正是由於缺失了這種“魂”,所以數十年來,他們依舊是弱者!而且愈發孱弱……
那支解放軍,正因繼承了這種“魂”。所以才能夠不斷地以弱勝強,並且愈發強大。強大到現今的好萊塢電影,都已將解放軍視作假想敵。
瞧瞧中印邊境衝突中犧牲的那位年僅19歲的戰士陳祥榕。19歲,在許多人眼中仍是個孩子,樸實的孩子平日恐怕連打架都不敢。
然而,當祖國遭到入侵,戰友受到傷害時。正是這個才入伍半年的年輕士兵,用身體保護了戰友,用生命守護了國境。
是什麼讓他如此勇敢?不正是這種傳承了數千年的“魂”嘛!那種“無衣”的精神!
這種“魂”!在異世界同樣存在著。大荒禦獸宗烽火燃起,狼煙升起!即刻便有數萬人前來支援,便是最好的證明。
而楊雪楓此刻所想做的,正是要引導出這種民族魂!這種“無衣”精神!並且要徹底地引爆它!
這對於當下的大唐帝國而言,是十分必要的。既有內憂!又有外患!正是需要這種狼性,這種“無衣”精神的時候。
————
暫且放下楊雪楓他們不論。單說王四海,大胖子回去後便依照楊雪楓所言開始安排起來。他先是命人尋來了十麵大鼓放置在秦州民兵的陣前,十麵大鼓排成一排。
“他們這是意欲何為!難道要表演雜耍嗎?”那個率先鬨事的高鼻梁光明聖階嗤笑道。
就在那個光明聖階的話音剛落之際,對麵秦州軍陣中的十麵大鼓,已然被人擂響。
“轟~!”……“轟轟~!……轟轟轟~!”鼓聲雄渾激蕩,十麵大鼓依照特有的節奏被不斷敲擊著。
現場的外國人自然聽不懂這是何種鼓樂,然而在場的所有唐人卻全都聽出這是何鼓了。這所敲打的乃是秦王破陣鼓!
秦王破陣鼓,起始於秦始皇時期。在當年秦兵掃平六國,建立東方人族九州的根基之時。每逢戰事必先擂響此鼓,無數的人族熱血男兒,正是聽著這鼓聲,奮勇殺敵的。
秦王破陣鼓,乃軍樂戰鼓。自始皇帝時起,華夏族軍隊每逢戰事必先擂響此鼓,直至今日的大唐軍隊亦是如此。故而隻要是華夏之人,對於這鼓聲簡直是太過熟悉了。
鼓聲一響!方才還在嬉笑中的外國騎士團,表情也變得嚴肅起來。因為音樂是無國界的,他們雖聽不懂這是何鼓。但他們能夠從這鼓聲中感受到戰意,那股衝天的無敵戰意!
這僅僅隻是開端,隨著鼓聲響起。王四海安排的大荒禦獸宗弟子又唱起了那首《無衣》戰歌!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這首詩歌乃是楊雪楓教授於他們的。在當初他們回歸秦州的途中,便是一路唱著此歌,為自己加油鼓勁歸來的。
歌詞簡單,意思更是明晰。而且與當下此情此景更是契合。因而十分輕易地便引起了現場所有唐人的共鳴!
起初之時,還隻是大荒禦獸宗的弟子在歌唱,漸漸地秦州民兵們也學會了,於是也跟著唱,最終幾乎在場的所有唐人都在吟唱。
鼓聲融合著歌聲在逐漸凝聚著一種精神,一種民族的魂魄!
現場對此感受最為深刻的當屬皇女軒轅晨曦。隻因此時,她手中的漢武九泉劍正在伴隨著歌聲與鼓聲,發出一道道劍鳴!
聖器有靈,神器有魂!漢武龍泉劍本是一把聖劍,然而今日當鼓聲與歌聲在凝聚民族精神之時。聖劍之靈,也覺醒了。它要合著鼓聲與歌聲,也要凝聚自己的魂!
現場的氣氛,如同滾水沸油達到了。就在戰鼓擂得最為激烈之時!在戰歌唱得最為激昂之際!王四海又帶頭,發出了最為強烈的吼聲!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乾,死不休戰!”大胖子王四海率先帶頭,一遍又一遍地怒吼著!緊接著,大荒禦獸宗的弟子們也與王四海一樣,一遍又一遍地吼著這句話。
這下子,徹底引爆了現場民眾們的情緒!兩萬多秦州民兵,加上三千皇女親衛隊的女兵。還有那些長安權貴們的私兵護衛們,也都開始跟著王四海他們一同怒喊著:“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乾,死不休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