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百官走進朝堂,在各自位置站好。
已經長大的一眾皇子站在最前列,寧恕這次沒有跟在最後,而是和一眾皇子站在一起。
眾大臣一看這個站位就知道,今天的事情怕是少不了要費一番口舌。
早朝開始,皇帝並沒有急著說事,而是先讓百官進行例行彙報。
這花去了近兩刻鐘時間,也就是半個小時。
等所有人都彙報完畢,沒人再站出來,皇帝這才把話題引向今日的重點。
“前有天門關苦戰三年,終於擊退蠻族,然蠻族雖敗,卻有殘部在關內肆掠,弄得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
“所幸有寧恕、李建隆和沈月婷自動請纓,前往剿滅蠻族。”
“此行一去,共廢四月,成果斐然。”
“寧恕,鎮國公遺子,如今已經成年,按本朝規矩,可繼承鎮國公之位,不知眾愛卿可有異議?”
聽到果然談起繼承鎮國公之位的事情,其下百官頓時傳來些許騷亂。
很快,便有人站出:“陛下,若按本朝規矩,理應讓寧恕繼承鎮國公之位,隻是寧恕如今年紀尚小,還未成家,仍是少年心性,恐有不妥。”
“鎮國公之位事關重大,不可如此草率,還請陛下三思。”
話音剛落,便又有人站出。
“孫大人此言差矣,寧恕此行大獲全勝,保得邊關百姓免受蠻禍之苦,此乃大功。”
“此戰完美收尾,可見寧世子在領軍打仗方麵頗有才能,為何不能襲爵呢?”
又有人站出。
“鎮國公之位,光是會打仗可不夠,此位同有監察百官之權,豈能兒戲?”
“非也,我以為寧世子完全有資格繼位……”
不斷有大臣出來,反駁前一個的觀點。
朝會嘛,就是這樣,有時候說急眼了還罵娘呢,大魏朝廷並不是死水一潭,正相反,還頗有活力。
至於寧恕,眼下隻是看著他們爭論,一言不發。
現在支持他繼位的,未必是為了他好,說不定是想等寧恕繼位之後,從寧恕手中分走一部分權利。
而反對他繼位的,也未必是要禍害寧恕,或許是擔心寧恕登位之後,擋不住八麵來風,落個淒慘結局。
朝堂之上都是人精,不可單純來分辨好與壞。
一群人爭論了一番,誰也說服不了誰。
最終皇帝讓眾人肅靜,而後看向寧恕:“寧恕,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寧恕這才站出來,先是對皇帝行了禮,而後才道:“陛下,臣以為,凡事都是按規矩來為好。”
“既可以按照規矩,由我繼任鎮國公之位,亦可按照規矩,若我犯錯,摘掉這頂烏紗。”
“鎮國公之位非同小可,說到底,無能者不得襲,既然如此,臣願意試試。”
既不強硬的說這個位置自己非要不可,也沒有假裝謙虛的拒絕,而是說願意試試。
寧恕這般說辭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剛才反對寧恕繼位的,此刻也不好再說什麼。
皇帝再度看向一眾大臣,問道:“諸位愛卿,可還有話要說?”
朝堂上沉默一會,而後戶部尚書站出:“陛下,臣以為,寧世子既然想試試,自然可以,但切不能一開始便將所有權利交給他。”
“否則,有些事情一旦做錯,那害的無辜之人可不是少數。”
此話一出,頓時引來不少人的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