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兔閱讀【sto.ist】第一時間更新《重回1990,開局一網大黃魚》最新章節。
小黃魚,又名小黃瓜、小鮮、小黃花魚等,乃石首魚科黃魚屬魚類中的一種。
此魚屬暖溫性底層結群洄遊魚類,通常棲息於軟泥或泥沙質海區。
黃昏時上升,黎明時下降。
白晝時分,它們常常棲息於底層或接近底層之處;
然而到了夜晚,卻會上浮至中上層水域活動。
它們主要以蝦蟲和橈足類為食,偶爾也會攝取一些小魚和魚卵。
小黃魚的肉質鮮嫩無比,富含多種營養成分,是經濟魚類之一。
但相比於它的近親,僅有一字之差且能賣上天價的大黃魚,小黃魚的價格就顯得極為低廉了。
其現今的收購價還不到一塊錢。
而且小黃魚長不大,一般都是隻有幾兩重,最大也不過一斤二兩。
不過像今天這樣,出現大量小黃魚漂浮在海麵上的情況,馮曄也是第一次見到。
他上輩子倒是看到過相關的新聞:
浙省的兩個船老大在東海1891海區第五小區海域附近捕魚時,就遇到過密密麻麻的小黃魚浮上水麵。
他們和船上的船員們一起撈了一個多小時,一共撈起來近兩萬斤的小黃魚,賣了十幾萬。
在那篇新聞的最後,倒是對小黃魚浮出水麵的原因給出了幾種猜測:
一是魚群受“赤潮”影響;
赤潮又稱紅潮,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類"或"紅色幽靈"。
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生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
赤潮並不一定都是紅色,主要包括淡水係統中的水華,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幾年新定義的褐潮(抑食金球藻類),綠潮(滸苔類)等。
不過,現在的海麵很乾淨,沒有任何赤潮的痕跡。
這個理由明顯站不住腳。
二是小黃魚“脹膠(鰾)”浮出海麵;
所謂“脹膠(鰾)”,是指原生活在中下層的魚類受作業網具等影響,被帶至海水上層,由於上升速度過快,魚鰾來不及收放氣,導致體內外壓力不平衡,內臟外露,五臟錯位。
人類的潛水病就是如此。
問題是這麼多的小黃魚集體“脹膠”,可能嗎?
三是跟“水障”有關,引起魚群不適,主動浮上海麵。
寒暖流交彙可產生"水障",就好像冷暖氣團相遇形成準靜止鋒一樣。
寒暖流交彙處洋流流速受到極大抑製,幾乎停滯不前。
對於習慣於隨洋流遊動的魚群來說,寒暖流交彙處簡直就像一堵阻止其前行的牆,也可以說是由水形成的運動的障礙,故稱"水障"。
馮曄心裡暗自琢磨著,大概也就隻有這種解釋說得通了吧。
至於是不是因為此處正好處於寒暖流交彙點,從而導致了所謂的“水障”現象?
他也無法確定。
畢竟,他隻不過是一個普通漁民,又不是海洋學家。
再說了,他也懶得去深究這些。
既然這麼多小黃魚都浮出了水麵,此時不撈更待何時。
這不就跟天上掉餡餅一樣嘛!
“阿燦,你用抄網撈,我去拿手拋網,咱們儘量多撈點!”
馮曄激動得顧不上等阿燦回應,轉身就衝向船艙,迅速翻出了手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