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第一個就是崇禎二年,清軍攻陷遵化後,把當地的礦工和冶鐵工人擄掠到遼東。而遼東本來就是華夏四大鐵礦區之一。
鞍山的鐵礦和本溪的煤礦,還有一條可以水運的河流連著。建奴的鋼鐵規模很快超過了明朝。
從此後,八旗的裝備愈加精良,此消彼長之下,大明完全處於了下風。
史書記載,沈陽渾河沿岸百餘裡,連綿不絕的全是鐵匠爐,日夜不息的打造兵器鎧甲,從此後,明軍即使在冷兵器的裝備上,也沒了優勢。
第二個關鍵節點,就是登州之亂。
孫元華搞得火炮鑄造研究班子和第一隻純火器部隊,全部投了建奴。從此之後,建奴徹底掌握了紅衣大炮的鑄造技術,還有鳥銃的生產技術。
這次之後,大明的城牆不在能抵禦建奴。高牆不足依仗。
尤其是到了崇禎朝後期,大清具備了自行鑄造大口徑重炮後,清軍入關南下,再也沒有能抵擋的城牆了。
早期,僅憑孫成宗的高築牆,就能擋住建奴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
孫承宗本人也在清軍南下時,被清軍用重炮轟開了高陽縣的城牆。孫師傅全家死難。這個清朝最大的敵人基本被滅族了。
楊凡儘管已經把絕大部分技術人員和工人,都弄到工業區保護了起來。可是那些文官控製的廠礦,還是有十萬人落入了建奴的手裡。
但楊凡也沒有辦法,他管不到文官哪裡去。
不過楊凡也不會讓他們好過的,等他回去的路上,楊凡會給他們安排好一切的。
皇太極在鼓樓上,居高臨下的看著遠處兩個棚戶區,裡麵喊殺聲,爆炸聲響成一片。四處冒煙,還有很多房子燒成了火炬。
漢軍旗和民兵都把小型火炮推了上來,用來轟擊對方。這是巷戰打到第三天,雙方同時發現的。用火炮參與街壘的攻防戰,非常有效。
工業區裡的工廠,甚至臨時開始鑄造劈山炮等小型輕便火炮。
這種小型火炮,兩個人就能推著前進。四五個人就可以抬著走。
棚戶區的巷戰,依托工業區。這種小型火炮可以臨時鑄造。一晚上,就可以鑄造出幾十門來。直接鑄造鋼炮就好。
劈山炮是輕型一種野戰炮。劈山炮在乾隆時期就有了,到了湘軍用的時候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有設計過新的劈山炮。
左宗棠曾經對劉霞仙簡單介紹過「近命製劈山百尊(式如大抬炮,而身隻五尺,能吃半斤子,半斤群子,可致遠四五裡),勒限一月成工。」
而事實上,劈山炮從40多斤到幾百斤都有,可說是一大類輕型火炮的統稱,並沒有固定的規格。是一種輕便的、方便隨軍行動的野戰炮。
而李永芳這邊則,采用小型佛朗機炮。現在,經過幾天的不停進攻。兩個棚戶區裡房倒屋塌。一片狼藉。到處都是建築物廢墟。
這些房子本來就是粗製濫造的。隻有半磚厚的牆壁。並不結實。雙方動用小型火炮後。這些牆壁基本一炮一個窟窿。
雙方士兵在立體的空間裡麵,樓上樓下、街道轉彎拐角的互相追逐,射擊。彼此互相砍殺。
打到現在,時間已經過去六天。工業區的火藥明顯開始緊張了。
羅思源不得不把火藥管控起來,主要做火炮發射藥使用。這樣效率比較低的三眼銃、神槍什麼的就停止使用了。
可是巷戰有需要火槍。他最終決定把倉庫裡的三萬隻基然都尼氣步槍庫存提出來。向民兵和壯丁們分發這種武器。
此槍的研發者是奧地利的一名製槍工匠(barthugirandni),在1779年研製而成,最早被稱為「風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