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蒙武:“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太子已經和項燕交過手了,這一次再戰,那楚國的項燕得知我秦國換帥,而且車馬糧草一應俱足,來勢洶洶,勢必防備萬全。”
“臣恐怕要說些讓太子不樂聞的話。那楚國的項燕,這一次不會再像上次一樣大意,給太子留有絕殺的餘地。臣想說的是,這一次秦楚交戰,實際上是秦楚之間國力的抗衡,是一場硬戰,惡戰。”
“這個問題,太子不必急於在朝堂上給臣答案,真正需要這個問題答案的其實是太子本人。”
“這是太子第一次帶兵攻打一個龐大的國家,而帶領敵國士兵的將士飽經曆練。對方主將是一個在危急時刻,把國家存亡放在第一位的人。”
“我秦軍這一次敗給楚軍,固然有秦軍驕傲的原因,可是這楚軍項燕以及整楚國上下一心,同仇敵愾,絕不可忽視。”
蒙武其實是變著法讓扶蘇對這次攻打楚國的戰事高度上心。
因為這個戰役,弄不好這次輸了,秦國可能一蹶不振。
罵秦國製度的,從來都不是隻有六國人。而這些道理,秦國的高官們比誰都清楚。
蒙武的話,立刻在朝中引發了朝中保守之士的共鳴。
他們覺得一個李信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薑還是老的辣。
若從綜合方麵考慮,太子比起李信還真的沒有什麼軍事指揮優勢。
“臣以為蒙老將軍言之有。請太子三思。”
另有一些老輩,他們太明白人心難測這句話的意味了。有些人也許領兵前是想著為父分憂,可一旦出了函穀關,就會做另外的打算。
一個人在事前事中事後的想法很難始終保持一致。
甚至可以這麼說,隻有是個人,在巨大權力誘惑麵前,變節實在是太正常的事情。
諸臣各有擔憂,隻有四分之一的人願意無條件支持扶蘇,因為他們相信太子扶蘇身上是有點天命在的;另有一些人是察言觀色,揣摩嬴政心意。在嬴政改口前,他們就絕對不會鬆口。
至此,朝中的二相乃至諸位上卿們,他們都難得地集體保持沉默。
因為這一次秦王政給他們的感覺是,大王在賭。
寧可鋌而走險,也要把機會給扶蘇而不是王翦。
不過,畢竟是四十萬大軍啊。
想想當初武安君的結局,也許讓太子扶蘇帶兵是讓大王最安心的決定。
李斯終於站了出來。
第(1/3)頁
第(2/3)頁
“微臣以為,前方已然戰敗,而我秦也還是堅持一統天下的大業,不完成這個使命決不罷休。那麼微臣以為,現在去考慮這個結果,其實意義並不大。如果是微臣的話,都已經走了九十九步,哪怕最後一步走出去未必能達到目的。但是臣還是要走這一步。”
眾臣聞言都覺得李斯說的這話有道理。
就算太子帶兵一定會兵敗,但是他們也一定要和楚國爆發戰爭。
嬴政聽來聽去,除了扶蘇自己對他有自信,這一回朝臣大都不認可扶蘇。
扶蘇也是俯首望著地麵。
這一次的壓力,果真是前所未有的。
退朝之後,大夫們離開王宮時也還在討論太子攻打楚國的計劃。
divid='gc1'css='gntent1'script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catch(ex){}/script有人提出異議,“不對啊,我怎麼算來算去,這四十萬軍隊一年下來要用四十二萬石糧草,怎麼太子要了七十萬。”
“一路上押送糧草,總有損耗,七七八八算下來。送十成,路上就要少一成。等到了軍隊營帳,安灶做飯,又是多少。而且糧草越足,士兵也就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