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大明崇禎十四年冬,宣府北路、東路比往昔更為熱鬨,自遼東得勝歸來的將士們都得了賞銀,再加上他們數個月的軍餉,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眼看著年關臨近,懷揣著大把銀錢的將士們自然是要大買特買一番,畢竟此番離家數月之久,而進凱旋歸來,怎麼可以空手回家呢?
永寧伯張誠早在京師時,就已經傳下軍令,所有出征遼東的將士返回宣府駐地後,暫時先放假十日,隻不過這期間不得離開駐紮地。
待張誠返回宣府親自主持陣亡將士公祭後,出征各營將士才會迎來一個月的正式假期,這時他們才能離開駐紮地,返回各自家中陪伴親人過大年。
宣大總督張福臻也是早早就從陽和堡趕至延慶州城,原是前來迎候永寧伯凱旋的,可張誠卻一直滯留在京,他便暫住延慶州未走。
除了張福臻之外,還有宣府巡撫江禹緒、副總兵林登猷、參將劉廣武等人也都從鎮城趕來,他們在赤城堡中已住了多日。
因張誠如今已不單單是宣府鎮總兵官、鎮朔大將軍,他更是大明的永寧伯,所以就連懷隆兵備和保安知州等文官,也都齊聚永寧城中等候張誠的歸來。
他們得到消息,永寧伯張誠的車隊在兩日前就已過了居庸關,所以一大清早各官便齊聚延慶州府衙。
臨近巳時,各官便在總督張福臻的帶領下出了府衙,他們一個個在親兵攙扶下跨上戰馬,徑往東麵的致和門而去。
延慶州城東門外已是萬人聚集,州城中的商賈百姓幾乎全都來到東門外,想著一睹永寧伯的英姿。
此番自遼東凱旋歸來的將士中,出身東路的確實不多,畢竟以東路將士為主操練起來的新軍,還沒有出戰的機會。
但張國棟的赤城營、陳錚的獨石營中也有一些東路子弟,就如在前次援剿河南時立有軍功的赤城營銃兵成三虎,便是東路延慶州人氏。
隻不過,這一次他所在的赤城營右部被留駐赤城,重新組建勇衛營,未能參加上援解錦州之圍的戰事。
但成三虎也從右部甲司一局二隊二甲的銃兵,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火兵隊官,而與他在一個局的冷兵殺手李二蛋,也已成長為了一名冷兵殺手的甲長。
張誠所率領的宣府軍中,不比彆處,雖然對於個人戰技術同樣十分重視,但個人武勇卻不是成為軍官的唯一先決條件。
按照張誠的規定,個人戰技能力再出眾,也隻是成為一名軍官的基本素質,其次是忠誠,而最為重要的當然就是識字能力啦。
李二蛋的個人戰鬥能力遠超成三虎,但就是在識字這一件事情上,吃了大虧,所以成三虎都已是隊官了,而他還是一個甲長。
在宣府軍中,當以北路的軍戶子弟為最多,其他的還有鎮城周邊軍戶子弟,以及東路和京師附近的百姓之家的男丁。
像成三虎這樣的東路子弟雖不是最多,卻也已超過了千人之數,比鎮城和京師周邊的軍戶百姓子弟為多。
隻延慶州治下的百姓就有數百人參加了此番援遼之戰,當然,今次有許多人家都是領著自家兒子、丈夫的骨灰返回,但其得到的撫恤金和賞銀,再加上這段時間的軍餉,那也是一筆不菲之數。
忽然,東南方官道上揚起一溜煙塵,十餘騎策馬急奔而來,當先一人手裡還舉著一麵認旗,原來是前去探查消息的總督張福臻親兵。
“報督臣,永寧伯騎隊距此不足一裡。”
總督張福臻還沒有說什麼,旁邊的懷隆兵備道齊玉初就已開口說道:“張總兵好大的架子啊,竟使張督在此久候,他卻姍姍來遲。”
張福臻白了他一眼,沒好氣地說道:“永寧伯有功於國,乃國之棟梁,我等既不能上陣殺奴,又不能供其糧草軍餉,在此等候一時,算得了什麼!”
張福臻是讀書人中的一個異類,他不怕吃若、又會用兵,曾與薊遼督師洪承疇聯手在西北剿賊,頗有些成效。
不過,他這人的性格比較執拗,近乎不通人情,崇禎五年時就以僉都禦史巡撫延綏,但他看不慣殺良冒功之事,每每上書彈劾,因而招致同僚與武將們的集體抗爭,終致被崇禎罷了官,以陳奇瑜代之。
崇禎九年清軍入關劫掠,北京戒嚴,這才重新啟用張福臻為兵部右侍郎總督薊遼保定,緊接著又加左侍郎銜,不久,他便以侍奉老母為由,請辭歸家。
直到崇禎十三年才又再次啟用,這一次任命他總督宣大,自上任以來,他苦心經營宣大地方的軍事防務,多有建樹。
正是如此性格,對於懷隆兵備齊玉初的那些話,他才十分看不上,所以對他也就沒有了好態度,反倒是對於張誠,他的印象卻是十分欣賞。
在他看來,放眼整個大明各地總兵大將之中,治軍打仗的能力可與張誠比肩者,也就寥寥數人爾。
剛剛訓斥了齊玉初後,張福臻便起身向前行去,齊玉初眼中閃著奇怪的光芒,小心翼翼地跟隨在張福臻身後,也往東麵迎了上去。
約莫一刻鐘後,東麵官道上一大蓬煙塵騰空而起,飛揚一片,緊接著便是急促而整齊的馬蹄踏地之聲傳來。
“來了,督臣!是永寧伯的大軍來啦。”保安衛指揮使李一鳴湊前一步,在總督張福臻身旁略帶興奮地輕聲提醒著。
他與張誠在此前也曾有數麵之緣,而且張誠在援剿河南之前,就已是宣府副總兵提督北路、東路地方軍事,也算是他的老上級,自然要往前湊湊。
隻見遠處緩緩馳來的是一支數百人的騎隊,他們個個都是一人雙馬,身著統一的盔甲,每人都是左手提韁控馬,右手緊握著一杆虎槍,槍尖向前斜斜舉起,肅殺之氣凜然。
騎隊在距離宣大總督張福臻約有二三十步處,便即停了下來,他們紛紛退在寬大的官道兩側,各將戰馬的馬頭向著官道內側,槍尖亦是斜斜相對。
緊接著就見一位身著禦賜精良盔甲的青年戰將,策騎在一匹菊花青戰馬之上,正緩緩向前行來,真個是英武非凡。
在他的身旁一左一右還有兩員戰將,一個同樣年輕俊美,隻是缺少了英武之氣,另一個卻是一副老將模樣,騎在馬上也顯得十分英武,卻是不再年輕英俊。
來人正是大明宣府鎮總兵官、鎮朔大將軍、永寧伯張誠,以及大同鎮總兵官王樸、山西鎮總兵官李輔明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