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相問道:“賢弟,王安部?怎麼用?”
“一方麵,漳南新下,我軍在漳南做出犒賞三軍,我等痛飲達旦的假象,一方麵,檄令王安,命他率部向北,進到清河縣境,四下擾掠,做出要來漳南與我軍會合的假象。”話到這裡,李善道停了下來,端起茶碗,抿了口茶湯,然後看向諸人,說道,“此即用王安之策,何如?”
李文相等大半還在琢磨李善道的這“兩個方麵”是什麼意思,蕭裕等幾人已經明白了其意。
高季輔說道:“將軍之意,是用王安部做誘餌,誘引楊善會遣兵擊他?”
“不錯,此正我意。”
高季輔說道:“而在此之前,將軍先在有力位置,布下伏兵。如此,隻要楊善會中計,他的兵馬一出城,我伏兵就可趁機往攻,與王安部南北夾擊!”
李善道欣賞地向著高季輔點了點頭,環顧諸人,說道:“季輔所言,正我此策之意。賢兄、諸兄、君等,以為此策怎樣?”
李文相明白了過來,不絕口地讚道:“高明、高明!賢弟此策妙也。俺自詡智謀,卻真是不能與賢弟相比啊!”越琢磨,越覺得妙,連連說道,“妙,妙!委實妙計!”
“將軍此策,確然高明。先以我之犒賞,打消楊善會的警惕;繼以王安部之入縣境,引其出兵。是為‘引蛇出洞’之策也。唯有一點,末將愚見,似不可不慮。”說話之人是蕭裕。
李善道問道:“儀同說的是哪一點?敢聞其詳?”
蕭裕說道:“便是楊善會即使減少了對我軍可能會在清河縣界設伏的警惕,但王安部過其境時,他也不一定會遣兵截擊。”
“這一點,我亦有慮,確是不能排除有這種可能性。儀同莫不是有良策,可解此慮?”
蕭裕謙虛地說道:“敢稟將軍,末將不敢說有良策,不過確實是想到了個小辦法,堪不堪用,還得請將軍決斷。”
“儀同之策,必然良策。請說。”
蕭裕說道:“將軍何不再傳檄令一道,與已至堂邑的我黎陽兵馬之前部,令他們‘亦’儘快北上,與我軍會合?”
接到李善道令調黎陽之留駐兵馬,北至堂邑,預備加入進這回攻略清河之此戰的命令後,郭孝恪是個辦事果斷,雷厲風行的人,現在已經有一部黎陽兵馬開進到堂邑縣了。
不過因為李善道現還沒有開始進攻清河縣,他目前的位置還在清河郡的最北邊,所以這部黎陽兵馬,李善道尚未調動,還沒有命令他們進入清河郡。
李善道立刻明白了蕭裕的意思,說道:“儀同是想以此增加楊善會的壓力?”
“將軍英明,末將即愚意。隻一個王安部,或許還不足以迫使楊善會遣兵截擊,以阻其與我軍會合,可若再加上我已達堂邑之黎陽兵馬,最關鍵的是,還有後續的黎陽主力兵馬,那就不同了。我軍已有兩萬之眾,若再加上王安部、黎陽兵馬,聲威勢會更振,到至那時,清河一城之地,他再能戰,要想守住,怕是也難。則最好的破局之法,對他來言之,無非就是四個字,‘各個擊破’。這樣一來,王安部,他當時就必定不會放過,任其過境,與我軍會合了。”
李善道從善如流,摸著短髭,笑道:“儀同此策,果然良策!好,就把儀同的這條補充,加入進‘用王安部’之此策中。”吩咐杜正倫,“知仁,又得勞煩你,起草一道下給堂邑之黎陽兵的命令,令他們接令後,即大張旗鼓,造出聲勢,裝出要北來與我軍會合的樣子。”
杜正倫應諾,展開紙筆,當場就伏案開寫。
高季輔、李文相、於誌寧等對李善道新想出來的這個誘敵之策,本就已都以為甚是高明,再聽完了蕭裕的補充,眾人已是俱皆以為,這條計策,十拿九穩,應該是能成功的了!
於誌寧忍不住問李善道:“將軍,此策已是高明至極,將軍適言,共新想到了兩個新的計策,敢問之,另一個計策又是什麼?”
“這第二個計策,就簡單得多了,仍是‘圍城打援’。”
於誌寧說道:“將軍的意思是?”
“漳南縣,咱還沒打,它就降了,但清河郡的縣又不是隻漳南一個,那咱便再圍彆的縣就是。我看武城縣,就是個很好的選擇。甚至比起漳南,此縣的地理位置更好。它就挨著清河縣的,我軍若由漳南南下,進圍此縣,設料之,也許楊善會不會坐視不救?或也可引他遣兵出城。”
武城縣,位處在漳南縣的西南邊,清河縣的東北邊。
清河郡總共有三個縣,位處在永濟渠和漳水之間,就是漳南縣、武城縣、清河縣。
其餘的縣,俱在永濟渠的東邊。
必須得說,李善道新想到的這第二個“誘敵出城”之策,也確實是個可用的計策。
不過,眾人討論了會兒以後,卻是一致認為,用王安部的此策,相對更好一些。
則是說了,就在昨天,李善道提出用“圍城打援”此策時,眾人不還都一致讚成的麼?怎麼到了今天,才一天時間過去,就又都一致認為,同樣的“圍城打援”之策,不如另一個新的用王安部此策了?這卻乃是因為敵情,或者說是戰場形勢出現了新的變化。
此個新的變化,即通過漳南縣不戰而降,可以看出,經過殲滅薛世雄部一戰,李善道今在河北、在清河郡的威聲已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那在這樣的情況下,楊善會他還敢不敢於貿然地遣兵出城,去援被李善道部圍困的縣城?可就不好說了。
因此,相比之下,李善道新想出來的“用王安部”此策,就更合用了。
事實上,李善道之所以會又尋思出“用王安部”此策,他也是根據敵情的變化,而想到的此策。就算沒有蕭裕的補充,他這一新的計策,也是建立在他的威名達到了新的高度這一基礎上的。本質上,“用王安部”此策,和圍城打援一樣,都是在逼迫楊善會出兵,唯不同的是,“圍城打援”是用城來逼迫楊善會;“用王安部”,是用他達到新的高度的威名來逼迫楊善會。
威名已此般之盛,兵馬若再增多,可該再何以敵對?
唯一應對的上策,就是蕭裕說的,隻能派兵出城,“各個擊破”,阻止王安部與李善道部會合。
議論多時,李善道綜合大家的意見,就定下,便用“用王安部”此策,再來做誘敵出城之計。
計議既定。
杜正倫起草的檄令早已寫罷,李善道看後,就先令楊粉堆遣吏卒將此檄令送去堂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