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漢自郭威建立後周時便與之為世仇,建宋之後兩國交惡的形勢依舊沒有改變。
趙大為鏟除割據政權,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與宰相趙普商議,參考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北部郎中王樸所獻“平邊策”,製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戰爭戰略方針,準備首先吞並南方各割據政權,在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後,再集中力量對付北麵的強敵遼國,消滅北漢。
因北漢比較弱小,且處於戰略要地河東,為阻遏其與遼軍南下來襲,宋軍常對北漢以攻為守,先後發動多次進攻,企圖相機進取。
譬如在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七月,趙大在平定荊湖謀伐後蜀之際,就曾派安國節度使王全斌等進入北漢邊地試探性的征伐北漢。
北漢睿宗劉鈞向遼乞援,想對宋打反擊戰。
王全斌等則趁遼尚未發兵,奪占北漢樂平,並攻打遼、石二州,未果而撤退。
次年正月,宋軍又來進攻遼、石等州,北漢遼州刺史杜延韜降宋,北漢再次向遼告急,遼穆宗耶律璟發騎兵六萬馳援,將宋軍擊退,成功助北漢解圍。
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平定後蜀之後,北漢國主劉鈞剛死,人心未定,趙大趁機突然轉兵大舉進攻北漢。
八月宋軍進兵太原,九月北漢內部便發生動亂,時任供奉官的侯霸榮殺死北漢新主薛繼恩,司空郭無為又設計殺死候霸榮,迎立太原尹劉繼元為國主。
新君劉繼元見宋軍已入其境,急忙向遼請援,同時命侍衛都虞候劉繼業、馮進珂等領兵扼守團柏穀以拒宋軍,可惜敵我實力相差懸殊,宋軍輕而易舉的擊敗北漢守軍擊,直逼太原城下。
十月,趙大遣使至太原勸降,劉繼元拒絕降宋。
十一月,遼軍兵馬總管塔爾率大軍救援北漢,逼進太原。
時任昭義軍節度使的李繼勳因久攻太原不下,遼軍又至,遂引兵南歸。北漢軍乘機發動追擊,進掠大宋晉、絳兩州人口、糧草、牛羊歸北漢者無可計數。
開寶二年(公元969年)二月,趙大命曹彬、黨進各領兵先赴太原,又禦駕親征在後,誓要一戰滅北漢國。
劉繼業、馮進珂二將得知趙大已至潞州,並派李繼勳率前軍趕往團柏穀,自知寡不敵眾,放棄太穀奔還太原。
因大雨連綿十多日,等到三月時趙大才趕到太原。
因先前數次較量中清楚的認識到了太原城之堅固,又恰巧暴雨誘使河水猛漲,遂征發當地民工數萬人,修築長牆包圍太原,並築長堤,引汾水灌城,多方進攻。
然而太原軍的抵抗意誌實在超乎尋常,這般惡劣的環境中硬是抵抗了三個多月,致使宋軍遲遲無法破城。
以至於到了夏季,天氣酷熱,宋軍營中數萬人患上疫病,又逢遼軍出兵救援北漢再三權衡之下,趙大隻能選擇退兵。
出乎眾人意料的在於趙大撤軍沒出兩天,太原城牆就因為先被水淹再被烈日暴曬,出現了大麵積的龜裂,甚至有多處垮塌。
這也就是說如果最開始趙大不急著攻城,而是先讓太原泡幾天水,再把水抽乾暴曬,那不用宋軍動手,城牆自己就會倒塌了。
趙大等君臣得知此事後也是追悔莫及,隻可惜現實就是現實,沒有如果發生。
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十月,南方最後一個大國南唐也被征服,趙大再興北伐之舉,並準備收複燕雲。
次年八月,先派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黨進、宣徽北院使潘美等分率五路軍馬又雙叒叕雲集太原城下,與北漢軍和來援的遼軍展開激戰。
然而,就在宋軍得勝北漢將亡的關鍵時刻,遠在汴梁的趙大突然駕崩,他的死再一次打亂了宋朝內部的政治格局,以至於潘美等部亦受影響,北漢再一次擺脫亡國之危。
如今,統一天下的重任落到了趙景身上。
公元978年,趙煚先後發了三道聖旨,因為宋朝勢大,割據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割據兩浙的吳越錢氏相繼向宋廷納土歸降,而劉繼元還是繼承祖輩的祖訓,誓死不向中原投降,所以才有了今日宋軍與北漢軍的再次對壘。
公元969年,因為北院大王耶律烏珍率令精騎自山林小道趕赴太原給了北漢軍極大的底氣,為了防止這一情況再次發生,所以趙景在戰爭之始便要求眾將必須看看好北邊的每一城、每一路、每一處山林河流。
如今宋軍近二十萬人赫然矗立在太原四麵,當真是把整座城都圍的水泄不通。
最後一次確認劉繼元不願投降後,隨著戰鼓聲震震傳起,宋軍開始進攻。
一時間箭矢、巨石皆如雨下,晝夜不息,一個白天的功夫四麵城門就被射的跟刺蝟一樣,城牆上斷臂殘肢隨處可見,血腥味鋪天蓋地。
次日,聽聞太原已經開戰,耶律善補也怕回去後受罰,便遣數名部將各帶一部嘗試去渡河、奪關。
奈何關隘高險,通道狹窄,一次性僅能容納近百人,完全無法形成有效的攻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