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伏威,齊州章丘縣人,隋末唐初割據群雄之一。少家貧,與好友輔公祏亡命山林,起義,轉戰淮南,自稱將軍,並苗海潮等小股義軍,進逼江都,李子通渡淮與杜伏威合,後又分裂。大敗隋將陳棱,破高郵,據曆陽,自稱總管,任輔公祏為長史。進用士人,選拔勇士,勢力大增,上表於隋越王楊侗,任東南道大總管,封楚王。降唐,任東南道行台尚書令、江淮以南安撫大使,封吳王,賜姓李氏。杜伏威大敗李子通,執送長安,李子通謀再起,南逃至藍田被捕殺。杜伏威遣將克杭州、歙州等地,儘有江東、淮南。被征入朝,留居長安,輔公祏稱奉伏威之命起兵反唐,於丹陽稱帝,國號宋,修兵聚糧,為唐將李孝恭所敗,退至武康被俘,斬於丹陽。
杜伏威,是齊郡章丘縣人,年輕時潦倒失意,也不經營謀生之業,家庭貧用不能養活自己,經常穿壁翻牆偷東西,與輔公祏是生死之交。輔公祏的姑姑家以牧羊為業,公祏多次偷羊來送給杜伏威,公祏的姑姑心有怨恨,於是告發了他們偷盜的事倩,郡縣緊急追捕他們,杜伏威與輔公祏一起逃命,聚集了一幫人組成強盜集團,他當時年僅十六歲。杜伏威逃竄到長白山地區,組織山賊,與輔公祏率眾起義。
兩人就近參加了一支小起義軍,剛加入時隻是小卒,但杜伏威十分勇猛,出則居前,入則殿後,很快就取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被推為首領,這是杜伏威勢力的開始。江淮一帶隋朝的力量比較強大,杜伏威意識到自己的小部隊實力太弱,如果不儘快壯大就根本無法生存,於是努力尋找機會去聯合和吞並附近的其他起義軍。
比較典型的例子有兩個,其一是下邳苗海潮,杜伏威派輔公祏對他們說:“我們共同遭受隋朝暴政之苦,各自為正義而起兵,力量分散勢力薄弱,經常擔心被抓獲,為什麼不聯合起來使力量變得強大些呢,就不會擔心隋軍來製約我們了。如果你能夠做首領,我定當恭敬地跟隨您,如果你估量自己不能勝任,可以前來聽從我的指揮,不然的話,我們就打一仗來一決高低。”苗海潮害怕了,立即率領他的同夥歸附了杜伏威。
另一個例子是海陵趙破陣,趙破陣聽說杜伏威的士兵少就輕視他,派遣使者召喚他,要求和他合並兵力。杜伏威命令輔公祏整肅軍隊屯駐趙營外以防事態變化,親自帶領十個將士帶著牛肉和酒進去拜見,趙破陣非常高興,拉著杜伏威進入營帳內,把所有的頭目召集到一塊,舉行盛大宴會並儘情痛飲。杜伏威在席上斬殺了趙破陣,然後兼並了他的同夥,從此,杜伏威軍隊的勢力逐漸強盛起來。實力大增後,杜伏威自稱將軍,縱橫淮南,屯並六合,威脅江都,江都留守派校尉宋顥前來鎮壓,杜伏威用計將其引入蘆葦蕩中,放火將其燒死,不久又屠安宜城。
東海李子通率所部萬餘人來淮南投靠杜伏威,這個李子通也是隋末一家反王,起兵時是依附在長白山左才相手下,後來因為太得人心,被左才相嫉恨,隻得離開長白山,這次到淮南其實有些逃難的意味。李子通部的加入使杜伏威勢力增強,杜伏威當然高興,不料李子通也是個胸有大誌不肯屈居人下的人,竟然突然兵變,妄圖吞並杜伏威的地盤。杜伏威措手不及,全軍大亂,杜伏威本人在李子通的追殺下身負重傷,關鍵時刻,杜伏威的養子兼大將王雄誕,背負他藏匿到蘆葦叢中,僥幸躲過了追殺,這次兵變,杜伏威的勢力受到很大打擊,從此與李子通結仇。
禍不單行,趁杜伏威兵敗,隋軍也前來進攻,杜伏威此時正在養傷,無法指揮,結果全軍大敗,其部將西門君儀的妻子勇而多力,背了杜伏威奪路而逃,王雄誕領著敢死隊拚命斷後,杜伏威這才逃得一命。連續兩次死裡逃生,杜伏威部傷亡很大,失去了稱霸的實力,隻好四處遊擊,不斷吸收流民加入以擴充勢力。經過半年的恢複,杜伏威又有了數萬人的實力,並控製了江都附近的六合縣作為根據地,與此同時,左才相往來淮北,李子通占據海陵,都有數萬兵力,江淮一帶即以這三家起義軍為首。
楊廣因北方多事,不顧群臣反對,離開長安前往江都巡幸,杜伏威部正好就在江都眼皮底下,為了保障皇帝巡幸的安全,隋派出虎牙郎將公孫上哲率軍前往鎮壓,雙方戰於鹽城,公孫上哲軍隊被全殲,隨後,大將陳陵帶八千精銳討伐杜,陳、杜多次交手,畢竟陳陵的軍隊訓練和器械遠強於杜,杜伏威軍連連失利。但陳陵兵力不多,想剿滅杜伏威也不容易,雙方打成僵持。
隋煬帝車駕到達江都,護駕驍果軍十餘萬人,聲威赫赫。按理隋軍應該軍心大振,杜伏威難逃滅亡,不料正是楊廣的到達,給了杜伏威崛起的機會。正逢當年是荒年,老百姓本來就已無以為生,再被官府如此壓榨,終於造成了一場大饑謹。據記載,老百姓先是吃樹皮樹葉,後煮土為食,“諸物皆儘,乃自相食”,大量百姓揭竿而起,杜伏威乘機吸收了大批手下,勢力迅速膨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