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珂,本姓王,後改姓李,小字二十三,鎮州平山人,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末代皇帝,明宗李嗣源養子,母為宣憲皇後魏氏。早年驍勇善戰,屢建戰功,官至鳳翔節度使,封爵潞王。後唐閔帝李從厚即位,對手握重兵的李從珂多有猜忌,遂將李重吉由禁軍將領調任亳州團練使,令李從珂已經出家的女兒入宮為質,聽從朱弘昭、馮贇等大臣的建議,將李從珂從鳳翔節度使調任北京留守,但是李從珂拒不受代。李從珂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後唐大軍包圍鳳翔,李從珂親自勸降舊部羽林指揮使楊思權、都指揮使尹暉,戰爭形勢逆轉,後唐軍隊大敗,李從珂攻入洛陽,即位稱帝,改元清泰。
李從珂調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意圖削其兵權,石敬瑭拒不從命,起兵反叛。為對付後唐軍隊,石敬瑭向契丹割地稱臣,獲得契丹軍隊的支援,擊敗前來討伐的後唐軍隊,隨後出兵洛陽,麵對壓境強兵,麾下諸將紛紛投降,李從珂登玄武樓,自焚而死,後唐滅亡。
李從珂,本姓王,出身鎮州平山民家,自幼喪父,與母親魏氏相依為命,李嗣源率軍攻取平山,俘虜魏氏母子,並將魏氏納為妾室,魏氏之子年已十歲,被李嗣源收為養子,取名為李從珂。身長七尺有餘,端謹穩重,沉默寡言,而且相貌雄偉,勇猛剛毅,深受李嗣源喜愛。
後來,李從珂隨李嗣源南征北討,以驍勇敢戰著稱,頗得李存勖的稱讚。李存勖與後梁的軍隊在胡柳陂作戰,兩方的軍隊都疲憊不堪,李從珂護衛李存勖奪取土山,摧毀敵軍精銳,他們的軍隊才又振奮起來。當時,李嗣源已先渡過黃河,李存勖不高興,問他說:“你應當為我拚死戰鬥,渡河往哪裡去?”李嗣源認罪,李存勖因為李從珂作戰有功,於是怨怒才消除。
李存勖率軍和後梁軍隊在黃河岸邊交戰,在梁軍退卻時,李從珂竟然領十幾名騎兵混在敵人當中和他們一起後退,等到抵達敵人的營寨大門時,李從珂大喊一聲,殺死幾個敵兵,然後用斧頭砍下敵人的了望杆從容回到自己營寨。李存勖見狀,大叫:“壯哉,阿三!”立即讓人拿酒來,親手賜給他一大杯,李存勖本人就總喜歡冒險作戰,李從珂的舉動使他極為振奮。
李從珂跟隨李嗣源攻破鄆州,李存勖在中都打敗梁朝大將王彥章,迅速趕赴汴州,李嗣源率領先鋒部隊,李從珂率領精銳騎兵跟隨,晝夜兼程行進,最先攻下汴州城。李存勖慰勞李嗣源說:“恢複唐國天下,是你們父子的功勞。”因功被任命為衛州刺史。
李嗣源奉命往北抵禦契丹,因為家在太原,李嗣源上表請求任命李從珂為北京內衙指揮使,李存勖不高興,改任命李從珂為突騎都指揮使,駐守石門。
魏州軍兵叛亂,李嗣源趕赴洛陽,當時李從珂在橫水率領部下由曲陽、盂縣直奔常山,與王建立會合,晝夜兼程,渡過黃河向南進軍,因此,李嗣源的軍隊聲勢大振。明宗任命李從珂為河中節度使,加官檢校太保、同平章事、檢校太傅、檢校太尉。李從珂被授予左衛大將軍,恢複檢校太傅、同平章事,行京兆府尹官職,擔任西京留守,晉升為太尉,調任鳳翔節度使,封為潞王。
閔帝李從厚即位後,對李從珂倍加猜忌,先是解除了他兒子李重吉的禁軍之權,改任亳州刺史,調離京師;然後又召他出家為尼的女兒李惠明進宮。李從珂聽到兒子被外調,女兒被內召,知道新主對他產生了猜忌,終日惶惶不安。
後來,閔帝更是聽從朱弘昭、馮贇等人的建議,實行“換鎮”政策:詔令李從珂離開鳳翔,改任河東節度使。李從珂接到詔令後,頗感不滿,想要抗命,又覺得自己兵弱糧少,於是和部下商議。眾將領都說:“皇上年幼,朝政都把握在朱、馮兩人手裡,主上功高蓋主,如果離開鳳翔,一定凶多吉少。”李從珂於是下定決心,舉兵反叛。
潞王李從珂自鳳翔出發,起兵反叛。李從珂反後,讓人起草了檄文散發到各地,以清君側除奸臣為名,請求各節度使共同出兵攻打京師,殺掉朱弘昭、馮贇等人。李從厚命王思同領兵來討伐,王思同集結各路兵馬圍攻鳳翔城。
鳳翔城,不是重鎮,城低河窄水淺,無法固守。王思同的軍隊和李從珂的相比,占了很大優勢。在朝廷重兵的大力攻擊下,鳳翔城東、西關的小城先後失守,李從珂的屬下傷亡也很大,再打下去,城池難保,李從珂站在城頭上,焦急萬分,恨自己沒有早點防備,以致將要落個身首異處的下場。情急之下,李從珂三下五除二,將上身的衣服脫掉,露出身上的一個個傷疤,然後站到了城牆上,大哭著說:“我自小就跟隨先帝出生入死,身經百戰,滿身創傷,才有了今天的江山社稷;你們大家跟著我,這些事都看在眼裡。現在,朝廷寵信佞臣,猜忌自家骨肉,我究竟有什麼罪要受此懲罰啊!”在生死關頭,李從珂哭得聲淚俱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許多攻城的軍士動了惻隱之心,轉而支持他,先後勸降曾經的部下羽林軍指揮使楊思權、都指揮使尹暉等攻城將領,並趁機一舉擊敗李從厚派遣的所有軍隊,隨即擁兵東進,兵鋒直指都城洛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