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攸坐在顏良還有文醜兩人中間,一手輕捋著下顎的胡須,一邊認真的思考。
自從去年袁紹死後,許攸便帶著一家老小,包括袁紹的一家老小逃出了鄴城。
幸虧當時許攸及時給顏良還有文醜兩人送去了信。
不然的話,顏良文醜兩人恐怕也要死在送糧的路上。
而僥幸逃脫的顏良文醜本是想要回到鄴城給袁紹報仇。
又是巧合的在路上遇到了逃亡的許攸。
許攸給兩人分析了一番當前的局勢。
報仇肯定是無望了。
袁基在害死袁紹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和冀州的士族達成了協議。
按照袁紹的做法,是將征糧的對象放在冀州士族的身上。
當時顏良和文醜送往洛陽的糧草也確實是從田豐,沮授這些世家大族那裡征來的。
因此也得罪了冀州的世家大族。
田豐還有沮授等人都已裝病而歸因。
袁紹死後,袁基第一件事情就是安撫世家大族。
袁基的做法也很簡單。
直接從冀州百姓那裡開始征糧,然後將征來的糧草了直接送還給了冀州的那些世家大族。
當初袁紹從冀州世家大族那裡征糧,是以借的名義。
袁基這樣一番操作下來,也是以借還的理由將糧草送給了世家大族。
如此一來,簡直就是一石二鳥。
一方麵直接將已經離心的世家大族拉攏了回來,另一方麵也全了自己的名聲。
糧食是袁紹借的,但是袁紹死了,我作為袁紹的兄長,袁氏未來的宗祖,這個債我來還。
這樣一來,既得了世家大族的支持,又得到了一個好名聲。
但受苦的卻是冀州的百姓了。
這百萬糧草直接從冀州百姓的身上出,隻是成全了袁基一人而已。
不過這樣一來,倒也不是完全都是對袁基一個人的好處。
許攸也因此授意了。
當初從鄴城逃離並且會合了顏良文醜之後,許攸原本是想要直接去涼州投奔段羽的。
但許攸自己也清楚,段羽和袁紹的交情是不錯,但和他基本上沒什麼太甚的交情,隻能算是認識。
他就這樣去涼州,肯定不會得到重用。
段羽身邊的謀士各有派係,根本容不下他這一個孤家寡人。
許攸自認為才學不輸任何人,所以肯定不甘心就這樣平凡。
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不過就在許攸即將準備帶著顏良還有文醜前往涼州的時候。
卻發生了一件事兒。
因為袁基在百姓那裡征收糧草,惹得冀州百姓怨聲載道。
當初袁紹接掌冀州刺史的時候,曾經向朝廷請命免稅。
一場黃巾之亂當初幾乎波及了冀州所有的州郡,如果不免稅,肯定會繼續出問題。
而朝廷也答應了免稅。
可袁基這一征收稅賦,一下子將當初袁紹的承諾給作廢了。
也正因為如此,一些百姓選擇了造反,繼續打著黃巾軍的旗幟開始在冀州興風作浪。
這一下讓許攸看到了一絲的機會。
他負責謀劃,顏良文醜兩人負責衝鋒陷陣。
有這樣的組合,何愁招攬不來一些人手?
而且這樣一來有一個好處。
帶著一群班底去投靠段羽,總比孤身前往要好得多。
而且自從許攸聽說段羽在長安扶持了新帝之後,就猜到了段羽早晚要和洛陽朝廷有一場大戰。
並且要攻伐冀州,給袁紹報仇。
於是乎,說乾就乾。
許攸憑借著自己的謀略,還有顏良文醜兩人的勇猛。
一時之間招攬了不少的手下,開始攻打冀州的一些縣城。
就這短短半年的時間,許攸現在麾下已經有黃巾軍三四萬人了。
不過人數多了,也就有了另外一個苦惱。
就是怎麼去涼州。
他在冀州興風作浪,袁基是知道的,也數次派兵圍剿,但是都沒有成功。
有顏良文醜兩員大將在,尋常圍剿根本難以取勝。
但問題是,帶著這麼多人,根本不可能去往長安。
特彆是袁基在下令封鎖壺關之後。
索性,許攸就帶著麾下的人手在黑山當中紮根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