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昂軍一舉奪取了梓潼,然後一鼓作氣,攻取了涪縣。
現在,成都東北方向的門戶被打開了大半,形勢對於劉備方麵,是十分不利的。
但是,羅昂大軍依舊無法直接進入川中平原。
雖然此地離成都不遠,但中間卻隔著險峻山嶺,大軍根本無法通行。
因此,羅昂軍必須順涪水南下,奪取涪水下遊的綿竹、雒縣和新都,然後向西攻取什邡,最後再渡過沱江,才能攻打成都。
涪水,現稱涪江,因流域內綿陽在漢高祖時稱涪縣而得名,長江支流嘉陵江的右岸最大支流。
涪水,發源於四川省鬆潘縣境內岷山主峰雪寶頂東北坡三岔子。
據清《蜀水考》記載:涪水源出鬆潘衛風洞頂興龍泉。興龍泉在衛東六十裡,源出雪欄山風洞頂黃龍寺後。其山平坦,上有龍潭。
雒縣,漢高祖六年置縣,屬廣漢郡。
西漢元封五年,雒縣成為益州治所。
東漢建武元年,雒縣成為廣漢郡治所,後又成為益州治。
東漢興平元年,益州治所遷到成都。
隋開皇元年,楊堅廢除廣漢郡,雒縣直屬益州。
大業二年,雒縣屬於蜀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李淵罷諸郡為州,雒縣屬於益州。
次年,李淵分雒縣置什邡縣。
武德三年,李淵將雒縣設置為德陽縣。
武則天垂拱二年,武則天將雒縣置漢州,雒縣為州治。
元中統元年,忽必烈廢除雒縣,由漢州直轄原雒縣地。
1361年,明玉珍建立大夏國,恢複雒縣建製。
明洪武四年,朱元璋滅大夏國,廢除雒縣,仍由漢州直轄原雒縣地。
清康熙二十六年,康熙降漢州為不領縣單州。
1913年漢州改為廣漢縣,因廣漢郡得名。
新中國成立後,仍置廣漢縣。
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撤縣建市,市政府駐地雒城。
新都,位於成都市東北部,四川盆地西部,東南與青白江區、龍泉驛區、成華區、金牛區接壤,西連郫都區,北鄰彭州市、廣漢市。
新都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足,溫濕同季,水熱同步,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暖早,但不穩定;夏季炎熱暴雨多;秋季降溫快,多綿雨;冬季乾燥多雲霧。
什邡位於川西平原西北部,成都市以北,北部以九頂山的主峰——獅子王峰與茂縣為界,東部與綿竹市相鄰,南與廣漢市接壤,西與彭州市毗連,東南與旌陽區隔石亭江相望。
什邡地勢由北偏西,向南偏東逐漸傾斜,山、丘、壩分彆占總麵積的5490、085、4425。
什邡屬於亞熱帶濕潤氣候區,特點是夏雨冬陰,雲霧多,日照少,年溫差不太大的暖溫環境。由於緯度條件和海洋季風的影響,每年平均氣溫在十三至十七攝氏度之間。
沱江,長江上遊支流,位於中國四川省中部。
沱江發源於川西北九頂山南麓,綿竹市斷岩頭大黑灣。它向南流到金堂縣的趙鎮,接納沱江的支流——毗河、清白江、湔江,以及石亭江等四條上遊支流後,穿過龍泉山的金堂峽,經過簡陽市、資陽市、資中縣、內江市、自貢市、富順縣等至瀘州市,彙入長江。
沱江全長712公裡,流域麵積329萬平方公裡。
從源頭至金堂趙鎮為上遊,長127公裡,稱綿遠河,從趙鎮起至河口稱沱江,長522公裡。
沱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200毫米,每年徑流量為351億立方米,其中,岷江補給約占334,水力資源蘊藏量約1867萬千瓦,乾流長年可通木船、機動船,中下遊支流多已渠化。
沱江流域森林覆被率僅61,為四川各河中最低者。
沱江流域內有成都、重慶、德陽、內江、自貢、資陽、綿陽、遂寧、瀘州等大中城市,大、中型工廠多達千餘座,是四川省工業集中之地,人口密度之高冠於其他各河。
沱江流域又是四川最大棉、蔗產地。
此時,潰敗的劉備軍已經退到了綿竹,並重組防禦,同時還有消息傳來,說劉備已經率領一萬人馬,離開朐忍,回到成都了。
羅昂率領大軍,兵臨綿竹。
他們在綿竹城下紮下營壘,準備發動進攻。
此時,成都城內的氣氛,已經是一種風雨飄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