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關羽則認為應該效仿高祖出散關,閃進陳倉,將雍州一分為二,再直取長安,先將長安拿下,然後在回軍奪取天水與隴西等地。那時候因為道路被阻截,中原的援軍無法支援關中,隴西天水等地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必然會不戰自潰。
龐統方麵則支持諸葛亮的意見。龐統這人雖然喜歡劍走偏鋒,但是這一戰是劉備稱帝以後地第一戰,關係著蜀國未來的國運。龐統知道這一戰所消耗糧草大半來自漢中,若是這一戰蜀國未能取得一定成果地話,恐怕未來五六年內很難再有能力出兵北伐。所以龐統也讚成穩一點的好。
相比起來,關羽地方法雖然是見效快,但是危險性也比較大,很容易被人兩麵夾擊,若是在士兵數量不占優勢的情況下,龐統也許會支持關羽一把,但是如今劉備能夠調動實打實地二十萬大軍北伐,二十萬人馬,在三十年前亂世剛起的時候可能算不上什麼,但是在現在,二十萬大軍卻足以讓三國任何一方難以招架。
說起來劉
當中是比較讚成關羽的想法的。但是劉備自己也知一共有三十餘萬人。而若是自己北伐,自然需要留下人來鎮守巴蜀,防備孫權,再加上後勤糧草供應的問題,二十萬人已經接近出兵北伐的極限了,而同樣這二十萬人是劉備自己的家底子,劉備辛辛苦苦好幾十年,就積攢了這點兒人馬,千萬不能夠有所差池,所以劉備覺得,還是穩一點的好,最後劉備同意了諸葛亮的意見。
而這時候,魏延又站了出來,提出給自己五千兵馬,走子午穀偷襲長安。
這時候鎮守長安的依然是夏侯。夏侯是夏侯的兒子,與曹的關係很好。年前的時候夏侯病死,而曹就封夏侯為安西將軍,持節,繼夏侯淵之後都督關中,駐長安。
此時郭淮雖然是雍州刺史,但是手中的權利卻不如夏侯。夏侯都督關中,相當於控製著一個獨立的兵團,而過郭淮隻是一州之首,手中實權還是不如夏侯的。畢竟這都督關中軍隊事關重大,放到郭淮一個外姓人手中曹還是不放心的。而夏侯家好歹也是曹家的親族,所以即便是曹知道夏侯能力不如郭淮,還是將兵權交到了夏侯的手中。
魏延認為,夏侯這人全靠父親夏侯的蔭功和跟曹關係良好才能夠登上如今的位置。劉備大軍出山,攻擊隴西,必然將曹的主力調動到了西麵,東麵的長安就會防備空虛,而這時候如果派一路人馬輕兵簡從,走子午穀突襲長安,隻要攻下長安,那麼雍州的戰役也就等於基本結束了。失去了長安,曹魏大軍將麵臨著糧草無法供給的問題,到時候說不定還有機會全殲雍州曹軍。。
諸葛亮當即提出魏延所說的方法危險性太大了。
不過諸葛亮卻沒有明確的表示反對,隻是表示不支持罷了。跟曆史上諸葛亮北伐時候不同,劉備沒有經過夷陵的戰敗,所以此時的劉備家底子還是很豐厚的,五千人馬的損失,劉備是能夠承擔的起的。
相比較起來,這五千人馬的投資所帶來的回報卻是極其豐厚的,若是真的能夠閃擊拿下長安,足以改變整個雍州的戰局,失了長安,雍州的曹兵則無以為繼,那時如果曹軍不撤出關中的話,必然會被劉備全殲。用五千人馬來賭取整個關中,對於現在的劉備來說絕對值。
諸葛亮知道,劉備現在絕對能夠承擔得起五千人馬的損失,而且諸葛亮也知道魏延的提議雖然冒險,但是回報率卻是極大的,所以諸葛亮隨便沒有表示支持,但是卻沒有表示反對。
而龐統則是非常的支持魏延的提議。龐統做事情不如諸葛亮那麼穩重,喜好奇兵製勝。龐統覺得即便是派五千人馬無法攻下長安,但是卻也能夠起到牽製曹軍的作用,如果曹軍將大軍都帶到了隴西,而這時候長安卻遭到進攻,曹軍必然會去回援長安,而這對正在進攻隴西的蜀軍則是一個天賜良機。蜀軍正好可以趁著這個機會將戰線向前推進。
劉備的兩大謀士,諸葛亮不反對,龐統表示支持,這事情就這樣定了下來,由魏延帶領五千人馬走子午穀,突襲長安城。而因為子午穀小道難行,最先造出來的五千木牛流馬也先讓魏延使用。
發兵路線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又要討論帶多少兵出征的問題。
北伐魏國,對劉備最大的考驗就是後勤的補給。益州雖然盛產糧食,但是蜀道艱難,哪怕是有木牛流馬的輔助,後勤壓力依然非常的大。一個木牛可以運送一名士兵一個月的糧草,而除去路上來回消耗掉的時間,從漢中將糧草運到前線也需要半月,也就是說一架木牛流馬一趟來回,隻能夠供應士兵半月的糧草。
不過好在成都到漢中可以走益州的水路,比如沱江、墊江,而雍州是一片平原,隻要是糧食到了雍州,便可以用大車運糧,所以木牛流馬隻需來往於川中險阻道路即可。不過即便是這樣,經過初步估算,劉備若是興兵二十萬北伐的話,則至少需要征調同等數量的民夫,才能夠保證糧草的供給。
二十萬民夫,對於益州生產力的影響已經是非常大了,所以最終劉備決定領兵二十萬,北伐曹魏。
———————
今天少了點,北伐的劇情還要斟酌斟酌,饞蟲這邊得列個詳細的大綱出來,等想好了具體事宜速度會提升一些的。(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