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鹹雍元年(宋治平二年)十月底,一場屬於契丹貴族的‘冬狩慶典’在檀州密雲縣盛大開幕。
與‘捺缽’(na四聲bo一聲)同行的人員之多,隊伍之龐大,讓韓明這個穿越眾第一次見到,不由得震撼當場。
“侯爺這是第一次見到‘捺缽’(遼帝行營)吧,可以說這是遼國特有的政治製度。”
“遼國皇帝保持著先人在遊牧生活中養成的習慣,居處無常,四時轉徙。”
“因此,皇帝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又稱四時捺缽。”
“遼代不同時期四時捺缽的地區也有所變化和不同。”
賀正儒見到韓明有些愣神,就知道對方是被遼國這種‘捺缽’製度震驚到了。
“該說不說,確實是有一種異域的美感大氣在裡邊。”
“也就是放在遼國這些遊牧民族身上了,若是在中原王朝這麼乾,可是會被罵勞民傷財的。”
韓明不由得感歎一句,對於遼國的‘捺缽’製度有些感興趣。
“其實作為遼國真正的軍政中心,‘捺缽’的人數和體量還是後話,真正的重點在於這樣一種可移動的國家體製,能夠讓遼國統治更加安全。”
賀正儒開始講解他所了解到的關於‘捺缽’的情況。
“凡捺缽之內,所有契丹大小內外臣僚以及漢人宣徽院所屬官員都必從行。”
“漢人樞密院、中書省等南麵臣僚則隻有一二人相從,其餘宰相以下在京都居守,處理公務。”
“高級官吏的除拜,中書省以堂帖權差,等待皇帝主持的北南臣僚會議最後批準,然後出給誥敕。”
“這種會議,每年在五月納涼和住冬時節舉行,我們也趕得巧,這次說不得能見到整個大遼權貴階層。”
“同時對於捺缽的禁衛法製也是十分森嚴,要求氈車為營,硬寨為宮,貴戚為侍衛,著帳戶為近侍,武臣為宿衛,親軍為禁衛,百官輪番為宿直,以警衛皇帝的安全。”
“從這一方麵來看,確實如侯爺所言,勞民傷財,但也一定程度上留存了契丹貴族的勢力。”
“這種流動性讓遼國能夠在戰時或者麵臨國破家亡時的危急時刻,能夠快速保存全國軍政體製和有生力量。”
“即便能夠短時消滅他們,卻也能夠快速卷土重來,重新在這篇土地上紮根立足。”
聽著賀正儒長篇累牘的介紹這種‘捺缽’製度的優勢,韓明無奈一笑,想到未來的金滅遼之戰。
“正儒兄,一個國家若是真的再走下坡路,無論如何優秀的體製製度,都無法挽回覆滅的結局。”
“大遼如今就是如此,表麵看似強盛無比,實則外強中乾,隻要有一個引子爆發,整個帝國就會瞬間土崩瓦解。”
“和我們大宋一樣,若是遼國不進行改革變法,接下來要落於人後的就是他們了。”
韓明輕夾馬腹,帶著永曾跟上捺缽隊伍向北而去,徒留下賀正儒與杜紀陽等人一副沉思的麵容。
。。。。。。
檀州(今北京密雲),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分幽州置,治所在燕樂今北京市密雲縣東北。
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割與契丹遼,隸屬南京道析津府,管轄密雲、行唐兩縣。
耶律洪基等人今年的‘冬狩慶典’就選擇在這裡,從此處往北數十裡是白河與潮河的交彙處,跨過此處在行進百裡就是著名的古北口長城。
古北口長城是中國長城史上最完整的長城體係,由北齊長城和明長城共同組成,包括臥虎山、蟠龍山、金山嶺和司馬台4個城段。
隻不過現在這個時空並沒有明長城的加持,隻有北齊長城的固有舊址,外加隋、唐、後梁、後唐、遼這幾個國家加固修繕得來的古北口。
韓明此次雖耶律洪基等人北上,除了參與冬狩,最為重要的是想考察一番這座古北口長城,為日後北伐做準備!
十月二十七日,捺缽進駐密雲郊外便不再前進,從此時起,將會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冬狩慶典。
這是獨屬於契丹族的喜慶節日,所有權貴都憋著一口氣準備在這場慶典中大顯身手。
而韓明負責談判的兩員大將賀正儒、杜紀陽也早早的和隨行的遼國大臣洽談‘重熙增幣’的問題。
慶曆增幣,遼朝稱為“重熙增幣”,是指宋仁宗慶曆年間(遼興宗重熙年間)遼朝趁大宋內外交困之機迫使宋朝增加對遼歲幣的曆史事件。
這個贈幣的基礎是按照澶淵之盟的基礎上,再增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才得以結束。
甚至在這中間,遼興宗還派耶律仁先和劉六符再次使宋爭得一個“納”字,即歲幣是宋方納給遼方的,不是贈送的。
最後先仁宗委曲求全予以應允,而條件是遼朝須約束西夏與宋和談。
畢竟當時宋夏第一次戰爭已經走向了大宋不利局麵,先仁宗皇帝期望能夠借遼國之手乾預,與西夏和談。
對於這件事,還是富彥國大相公當年親自出馬坐鎮談判的,這點韓明還是聽自家祖父閒聊時說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