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地頭,一群小屁娃在玩耍。
古代由於窮困等諸多因素,大人在乾活的時候顧不得孩子,所以就隨便往地頭一扔,讓小孩們自己照顧自己。
這些小孩都是幼童,年齡不會超過八歲,因為一旦超過八歲的孩子,在家裡就要當成半個勞動力使用。
比如眼下,割麥子的季節,八歲以上的孩子全都拿著鐮刀,學著父母那樣在烈日下勞作。
孩子的天性其實是貪玩的,但是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些半大的娃娃,他們的心裡明白,如果不努力幫家裡乾活,也許家裡今年會餓死人。
割麥子雖然不是重力活,但卻是極為艱辛的一種活,需要長時間彎腰,一鐮刀一鐮刀的慢慢往前割。
天氣十分的燥熱,太陽仿佛大火爐,連成年漢子都撐不住疲累,又何況是身子骨稚嫩的孩子。
這些孩子乾活太累的時候,也會學大人一般直起腰喘口氣,順帶著,目光看向不遠處的地頭,他們眼睛裡會有羨慕,那是在羨慕小的孩子能玩耍。
隻不過羨慕歸羨慕,這些半大小子都很懂事,他們已經明白自己沒有玩耍的資格,他們已經懂得自己應該為家庭出力。
忽然,遠處走來一個中年人,穿的普普通通,相貌鬼鬼祟祟,肩膀上背著一個大口袋,沉甸甸的也不知道裝了什麼。
這中年人帶著一頂草帽,明顯是為了遮擋烈日毒辣,當他看到田間地頭的幼童時,頓時直勾勾的衝著幼童走去。
恰恰,這一幕被一個半大的孩子看到……
頓時,那孩子不由自主的急叫起來,慌裡慌張道:“爹,娘,柳伯,孫叔,有人販子,有人販子。”
這一聲大叫,驚動了正在割麥的大人,順帶著連同附近乾活的百姓,全都拎著鐮刀氣勢洶洶的趕來。
人販子!
古代最讓百姓防備的一種人。
孩子一旦被拐走,遭受待遇很淒慘。
要麼是被進行采生折割,故意打成各種各樣的殘廢,以此來博取同情,讓殘廢孩子去乞討。
要麼是被販賣成為奴婢,或是賣給大戶或是賣青樓,男童就當牛做馬,女童則是逼迫賣身。
做父母的,都疼孩子,雖然因為家裡貧寒,乾活之時顧不上照看,但這卻並不意味著,孩子被拐走而不心痛。
偏偏在古代由於百姓忙著乾活,導致在照顧孩童方麵沒有太多精力,所以孩童被拐的情況非常多,幾乎每村每莊每年都有出現。
故而一旦發現人販子,百姓恨不得當場打死。
其實哪怕活活打死,也難以解去孩子被拐的恨。
隻不過……
今天這情況似乎並不是人販子要拐賣!
當一群百姓拎著鐮刀,氣勢洶洶的衝過來後,這才愕然發現,眼前的中年人似乎是個讀書人。
他雖然穿的衣裳是粗布,款式卻是斜挎襟長衫,大熱天穿這種自找罪受的款,哪怕百姓也能認出這是書生。
既然是讀書的書生,應該不是人販子……
隻不過百姓們仍舊警惕,有個漢子故意語氣凶狠的喝問道:“乾啥的?為什麼鬼鬼祟祟接近娃娃?說,是不是想拐人?”
一個婦女緊跟著道:“我看你膽子真是肥的不輕,知不知道這裡是什麼地方,幽州,楊氏的地盤,鄉裡田間每天都有騎兵巡查,你敢拐賣孩子直接把你腦袋砍了。”
又有那稍微上點年紀的老農,語氣明顯比年輕百姓和睦,對那中年人問道:“是讀書的書生嗎?先生打哪邊過來啊?你是想來投奔楊氏謀取差事,還是想來幽州開辦教導蒙童的私塾?”
“老朽王三漢,家裡有個大兒剛剛應了征,現如今在幽州衙門裡麵當值,勉強也能和幾個書吏說上話。所以你這書生要是來幽州求差事,老頭子我倒是能讓大兒子幫忙說一嘴。”
如此三種試探的方式,出自於三個百姓之口,由此凸顯出底層民眾的智慧,話裡話外透著處世哲學和小狡黠。
比如漢子凶神惡煞的喝問,這是表現出武力方麵的優勢。
而那婦女緊跟著予以補充,則是刻意點明此地有勢力庇護。她說有騎兵巡查,並且嚇唬中年人一旦拐孩子會被砍頭,這是另一種表達強勢,告知對方我們這群百姓有靠山。
最後是老漢的發言,語氣和藹的套近乎,先是說明自家有兒子在衙門做事,隨即又試探中年人是不是想謀差事,並且刻意告訴對方,有能力稍微幫點忙。
這一招,叫做留後路。
畢竟眼前這人看起來是個讀書的,屬於老百姓輕易不能得罪的存在,如果今天是個誤會,這人並不是拐孩子的人販子,那麼剛才大家對他氣勢洶洶的喝問,很容易讓這個讀書人在心裡記上仇。
所以,老漢充當了和睦套近乎的角色。
三種方式,相互配合,底層百姓的生活智慧,在這一場交鋒中顯露無遺。
而眼前這個被套問的中年人,明顯也是個底層出身的人物,所以對於百姓們的心思,幾乎是一瞬間就全部看穿。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