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
“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
書聲朗朗,童聲稚嫩,楊氏掌控的三個州域土地上,越來越多的鄉間村裡響起讀書聲。
若是這時代能有人從天空俯瞰,會發現大地散落一座座小村莊,大多數都是簡易搭建的窩棚,少數一些是古代民居常見的茅屋。
牆是土做的,屋頂是草苫的,也許一場暴風驟雨,就會導致牆倒屋塌。
但是,自古以來的百姓住房就是這個。
能有這個,已很滿足。
村落的貧寒,臨時聚居點的窘迫,百姓臉上卻洋溢著幸福,精氣神前所未有的飽滿。
隻不過,他們自己住茅屋可以,但是,村裡的學堂不允許是茅屋。
看那一個個散落的村,不管房子是多麼的簡陋,然而在村子的最中央之處,必然矗立著一座青磚青瓦的房屋。
那房屋,建的很用心。
有專門的小院,有厚實的大門,院子裡也許會開辟著一小塊菜地,又或者見縫插針的耕種幾壟莊稼,但是沒人把這裡當成農家院,因為這裡時時響徹著孩童的讀書聲。
每一座小學堂,每一次的讀書聲,開始時總會有一個或是溫雅或是嚴肅的聲音,用心教導和引導著孩子們學習啟蒙的知識。
“孩子們,今天我們學習《三字經》。”
“這是咱們楊相公親自撰寫的經典,用於爾等這個年紀的幼童進學,這本經典,朗朗上口,字不多,句很短,但它卻包含天地間的哲理,當可稱為你們一生的指路明燈……”
“現在,讓先生教大家一起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
村落裡的百姓們,漸漸習慣了讀書聲,也不知因為什麼,竟然一天不聽就感覺不得勁。
而聽著自家娃娃的讀書聲,他們仿佛乾活都多了幾分力氣。
田還是曾經那塊田,農活還是曾經那些累人的農活,然而自從村裡有了小學堂之後,大家乾活的時候真是卯足了勁頭啊……
以前也曾起五更睡半夜,但是心裡終歸有些逆反,偶爾會暗暗抱怨一兩句,憑什麼老子要受這份苦。
但是現在,抱怨沒了,夜還漆黑的時候,雞還沒有開始打鳴,村裡已經出現人影,扛著鋤頭樂嗬嗬的走向田間地頭。
摸黑出工的一般是漢子,但是女人也沒在家裡睡懶覺,她們幾乎同時起床,開始忙活家長裡短。
燒一鍋開水,煮半碗麥子,在那柴火熊熊的燃燒光亮中,映襯著女人對生活滿懷期待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