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王雖然是隆興聖皇帝最喜歡的小兒子,事實上兩人平時見麵說話的機會都很少。
日常見麵交流少,自然就顯得生份,見麵時如君臣一般,先將一套禮儀行完了,才正式說話。
隆興聖皇帝看著麵前斜坐的齊王,眉眼之間頗有自己年輕時的風采。
“倉兒,父皇這些年忙於國事,對你疏於照顧了。”
“兒臣不孝,未能為父皇分憂解勞。”
姬倉拱手恭恭敬敬地應答道。
“你上次出去一趟,倒是為朕找到了兩名合用的人才。”
隆興聖皇帝今天心情比較好,跟兒子說話也比較隨意,父子間平時不交流,他還是想拉近一下父子關係。
“父皇說的難道是忠勇伯?”
二狗子率兵收回失地,被皇帝重賞的消息,他已經聽說了,現在立即就猜到了這家夥。
想起二狗子,他難免想起自己還欠了二狗子一屁股債。
除了之前那一粒築基丹,兩人都很默契地沒有開口提及那一大堆借條。
對於姬倉而言,他欠下的不僅是丹藥財物,而是人情,還有救命之恩。
“除了他,朕看那個司馬義也很不錯。”
隆興聖皇帝這些年自然也看到司馬義起起落落,發現此人性格忠直仁義,也是可用之才。
“不過司馬義此人,雖有一顆仁心,為人也很剛正,但卻有點婦人之仁,不擅長牧民之道。”
當皇帝的從小就要學習帝王之術,要懂得知人善任。
隆興聖皇帝對司馬義也是觀察了很久的。
之所以得出司馬義不擅長牧民之術,是因為好幾次把司馬義放到地方任職。
最後司馬義反而落得個身敗名裂,被當地鄉紳百姓或告發,或驅逐。
在牧民這一點上,就遠遠不如忠勇伯了。
忠勇伯可是人人皆知,傳揚四海的青天大老爺。
比如最近的一次,派司馬義去擔任一地郡守,司馬義一去就把當地望族鄉紳都得罪了個遍。
最後這些鄉紳教唆挑撥當地百姓,一起聯名告司馬義貪汙。
若是說其他的官員貪財他還信,但這個司馬義,隆興聖皇帝還是有點了解的,那是真的不愛財。
作為地方官員,必須懂得牧民之術,單純一味地行仁政,不過是聖賢書上騙人的廢話。
聖賢有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所謂牧民重在一個牧字,就像放牧牛羊一樣,不能一味地跟著牛羊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