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彰德秋操(二)_重生仙途從大宅門開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重生仙途從大宅門開始 > 第176章 彰德秋操(二)

第176章 彰德秋操(二)(1 / 1)

袁世凱、鐵良以及各國領事代表到達彰德府之後,袁世凱當天就召開了記者招待會,當然之前在邀請各國領事之時就已經說明情況,那時候隻算是小範圍通知,這次召開記者會也是為了正式昭告中外。

第二天導演部,裁判組以及南北兩軍的統製就進行了前期溝通。

這次彰德秋操參演部隊分南軍和北軍:北軍有北洋軍第五鎮(統製張懷芝)及第一混成協(統領曹錕),總統官為段祺瑞;南軍為湖北新軍第八鎮(統製黎元洪)和河南第二十九混成協(統領王汝賢),總統官為張彪。

袁世凱、鐵良陪同各國領事代表在導演部觀摩戰局變化,陸軍部屬員即時在沙盤上通報裁判組發回的戰報;各國武官則會在指定區域觀摩實時戰局,各省新軍也紛紛派來不少年輕軍官觀摩秋操,這些軍官也都選擇到前方實時觀摩。

演戲期間裁判組分彆在南軍和北軍指揮部設置裁判長,一些便於觀察戰場局勢的位置分彆設置裁判員,通過電話實時向中央裁判長彙報演習進程,以便裁判組做出判斷。

裁判組中央裁判長是新任陸軍部直屬陸軍速成學堂校長、二品頂戴、新軍中將、學部左侍郎署理陸軍部右侍郎白景杉,這是鐵良過來的時候帶過來的任命聖旨。

在離京之前孫家鼐就曾找過白景杉,問過他丁憂期過了之後有什麼打算,白景杉當時表示不想做官了,之後想繼續發展一下醫科教育體係,孫家鼐當時也沒多說什麼。白景杉之前去武漢的時候,張之洞也問過白景杉,白景杉也是同樣的回答。

當白景杉接到朝廷聖旨白景杉就知道自己複職肯定是孫家鼐和張之洞聯名給慈禧太後上的折子。至於任命自己陸軍速成學堂校長,白景杉覺得這裡麵可能既有載灃的助力,也有鐵良的謀算,更有慈禧太後的平衡。

載灃和白景杉一起去過德國,所以載灃是知道白景杉的真實學曆的;鐵良則是為了爭權,打壓袁世凱。

這麼多年,白景杉的兵權已經被削的差不多了,自強軍也被調到北方編為北洋第三鎮並且直接受陸軍部領導。而且幾年下來,白景杉一直致力於推動新式學堂的發展,慈禧也是看在眼中的。慈禧太後不得不為大清的將來考慮,所以在綜合各方的建議之下,才有了對白景杉的這麼一個任命。

對於臨時變更中央裁判長的人選,無論是總參議署軍令司正使王士珍還是原中央裁判長署軍令司副使哈漢章,南軍審判長軍學司正使馮國璋,北軍審判長軍學司副使良弼都沒有什麼異議,畢竟白景杉曾經的軍職、戰績都擺在那裡呢,這些人也都是信服的。

哈漢章和良弼在見到白景杉的時候,這倆人給白景杉的感覺,就像見到榜樣一樣。

至於南軍的張彪、北軍的段祺瑞,更是沒有任何異議。而且無論從公事還是私人角度來說,張彪和段祺瑞也是認同白景杉做為裁判長的公正性的。

張彪長年跟隨在張之洞身邊,雖然和白景杉見麵不多,但是對白景杉也是很熟悉的。段祺瑞就更不用說了,當年那一下突襲至今仍曆曆在目。這也是段祺瑞回去之後建議袁世凱請武功高手當保鏢的原因。當初五大臣出洋考察,要不是有高手保護徐世昌使得徐世昌隻受到了輕傷,徐世昌也會落得和邵英一樣重傷的下場。

整個秋操原計劃進行七天,第一天進行騎兵衝擊戰,第二天進行主力遭遇戰,第三天進行主力攻防戰,第四天進行城鎮攻防戰,第五天全軍休整一天,第六天演練快速支援,第七天進行閱兵儀式。

之前南北兩軍在到達彰德之前,在路上都進行過小範圍的演習,可以說整個大清國從上到下對此次秋操都異常重視。所以這次碰頭會,也是把演習期間南軍和北軍的每一步要做什麼,明明白白的告訴張彪和段祺瑞知道,整個演習計劃生怕出一點披露。

白景杉一直在一邊聽著陸軍部屬員的彙報,不過眉頭一直都是皺著的。白景杉的樣子也落到了王士珍等人的眼裡。

“先停一下!”王士珍打斷了屬員的彙報,然後看著白景杉問道。“白侍郎,我看你一直皺著眉頭聽彙報,是感覺這個演習計劃有什麼不妥之處麼?”

“我一直在想,咱們這次秋操的目的是什麼?”白景杉看了看眾人。“這次跟來的可是有日本和沙俄的武官,各位彆忘了他們剛剛結束戰爭不久。”

白景杉把手裡的演習計劃往桌子上一放。

“這樣預定各種規則的演習和演戲有什麼區彆!”

坐在上首的袁世凱和鐵良聽了白景杉的話,也不由愁眉思索起來了。而在座的都是受過正規軍事教育的大清軍事指揮官們也都不由思索起來。

做為閱操大臣的袁世凱最先清醒過來,直接下命令道。

“校官以下的全都出去,命令各親衛退到門窗以外20米,任何人不得靠近作戰會議室。”

袁世凱的命令一下讓眾人回神了,鐵良哪怕還沒想明白,也知道接下來的話不是隨便讓外人知道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新小说: 純陰總裁被逼雙修鎮寒毒 夜近前偷占她香 朱門春閨 婚短情長 一條名叫王美菊的狗竟然會修仙 死遁後男主黑化成反派了 權力之巔:從中央選調生開始 斬神:以生命為棋,改眾人之命 雲逸傳奇 饑荒年,我的匣子通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