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為了搶生意,一再降低商家準入門檻;
探店勢力為了既得利益,拚命擠壓商家的利潤空間;
不想吃啞巴虧的商家,隻能動起歪腦筋,將損失從消費者那裡補回來。
於是,越來越離譜的探店視頻,越來越驚嚇的低價套餐,越來越惡劣的餐飲環境,不斷刷新著三觀。
惡性循環生態下,消費者對商家、博主以及平台的信任透支殆儘。
據報道,有一所大學的大四學生,在刷鬥音時候,看到人均三十元、烤肉不限量的視頻後,便興衝衝地和朋友前往體驗。
菜上桌了才發現,看似低價的團購套餐中,卻包含了紙巾、餐位費、茶水費、蘸料碟等內容。
就連進店正常消費,即可贈送的辣白菜,也被算進了優惠折扣。
沒辦法,他們隻得額外花錢點菜,這才勉強吃飽。
一頓飯下來,與宣傳中的價格相去甚遠。
線上種草,線下踩雷,這些學生的遭遇並非個例。
雖然低價套餐確實能在短期內吸引客流,但單價實在太低。
即便賓客盈門,商家也還是“賠本賺吆喝”,並非持久之計。
為了少虧點,不少商家會在品質上以次充好,或借口菜品已售罄臨時更換。
甚至還會弄出在消費限製上,添加隱形條款。
真願意犧牲經營利潤,實打實奉上硬菜的餐廳屈指可數。
一方麵,消費者很容易就被“探店”推送所打動。
但現實裡若想找到“表裡如一”的店家,卻難於上青天。
另一方麵,商家也是苦水滿腹,部分博主收取了高昂的推廣費,卻沒有帶來多少訂單。
看起來不錯的數據,其實是第三方公司刷量的結果。
還有些商家並不願意請所謂的博主來探店,奈何同行都在這樣做,為了不在競爭中落後,隻能硬著頭皮跟風。
而縱觀幾個大平台,每一個平台的探店博主賬號,都已接近飽和,內容同質化十分嚴重。
換湯不換藥的文案、濾鏡、動作,讓上過當的消費者們審美疲勞之餘,更添反感。
也許是暴富的誘惑實在太大,儘管探店行業的名聲每況日下,依然有不少人擠破頭往裡鑽。
一些打著“零基礎”、“包教包會”口號的培訓班趁勢誕生。
費用多在8000元不等,一個敢收,一個敢上。
這些培訓班,還會“彆有用心”地請來某些博主現身說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