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燭龍_末法殘仙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都市言情 > 末法殘仙 > 第214章 燭龍

第214章 燭龍(1 / 1)

陸遠自然知道平山印非同凡響,因為自從他成功築基以來,嘗試了多次,都無法驅使這方印。然而,對於平山印究竟特殊在何處,他卻一無所知。眼見高個子對眼前的危機絲毫都不在意,陸遠也隻得安下心來,反正殺一個是殺,殺一群也是殺,並沒有什麼不同。

稍作調整後,陸遠再次將目光投向高個子,追問道:“這平山印到底有何獨特之處?竟值得你這般費儘心思。”

高個子聽聞此言,並沒有立刻給出答案,反而得意地嘴角微揚,拋出了一個看似毫不相乾的問題:“依你之見,明朝滅亡的關鍵因素究竟為何?”

陸遠微微一怔,隨即陷入沉思。過了片刻,他緩緩開口道:“關於明朝滅亡之事,史書中不是有明確記載嗎?明朝末年,天災人禍,天下大亂,社會動蕩不安。朝廷內部腐敗成風,官員們貪贓枉法、魚肉百姓;加之苛捐雜稅繁多,使得農民負擔沉重,生活苦不堪言。最終,不堪重負的農民紛紛揭竿而起,發動起義叛亂。

雖說崇禎皇帝一心想要重振朝綱,勵精圖治,且對百姓懷有仁愛之心。但奈何當時已是內憂外患交織,積重難返。一六四四年,闖王李自成所率的農民起義大軍勢如破竹,一舉攻入上京。走投無路之下,崇禎皇帝隻得在煤山上吊自儘,以身殉國,至此,大明王朝徹底覆滅。”

高個子微微地搖了搖頭,緩緩開口道:“那僅僅隻是結果罷了。根據各個地方所留存下來的相關記載可以看出,在明朝末期的時候,氣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氣溫驟然大幅度地降低,從而引發了一係列嚴重的自然災害,比如乾旱、糧食產量急劇減少以及瘟疫四處蔓延等等。在那個時候,夏天經常會交替出現極度乾旱和洪澇災害的情況;而到了冬天,則寒冷異常,就連廣東這樣通常較為溫暖的地區,竟然也會瘋狂地下起暴雪來。要知道,整個明代持續時間還不到三百年,然而災害發生的次數卻已經超過了一千多次。”

聽到這裡,陸遠不禁在心裡暗暗思忖起來:“這聽起來怎麼跟水星抵近期那麼相似呢?可如今我們正處於火星抵近期,距離那個時候也並沒有過去太長的時間……”不過,他很快就把思緒收了回來,並緊接著追問道:“那麼,這些事情到底跟平山印有什麼樣的關聯呢?”

高個子稍微頓了一下,然後接著回答說:“平山印的持有者之一是乾隆。而乾隆在南巡期間,幾乎每一次都會前往江寧這個地方,去祭奠明太祖陵。你不妨猜猜看,他每次去到南京祭拜明太祖朱元璋究竟是出於何種目的呢?”

“宣示正統,但這裡麵肯定還隱藏著其他不為人知的秘密。”一提到正統這個話題,陸遠的腦海裡忽然閃過一則他曾經看到過的有趣舊聞。那是發生在袁世凱被孫中山先生推為大總統時的一件大事,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五日,孫中山親自率領著民國政府的各位部長以及右都尉以上級彆的將校們,一同前往明孝陵去祭奠明太祖。

在此期間,孫中山先生相繼發表了兩篇重要的文告——《祭明太祖文》和《謁明太祖陵文》。其中,在《祭明太祖文》當中有著這樣一段文字記載:“遙想當年,趙宋王朝走向末期之時,蒙古族取而代之,致使神州大地沉淪黑暗,將近百年之久……而後來,滿清又趁虛而入占據了中原華夏之地,可歎我們這些漢族同胞們啊,前仆後繼奮起反抗,如此這般反複爭鬥,竟然持續了長達二百六十八年之久!”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孫中山先生將元朝和清朝都視為導致漢族國破家亡的時期。拜謁明孝陵,實則也是在向世人發出一個強烈的信號,即如今漢人再度掌握政權,成功恢複了華夏正統,恰似當年朱元璋英勇無畏地剿滅元朝並創建大明王朝那般。

“明孝陵作為一座曆史悠久且充滿神秘色彩的陵墓,其中所留存下來的東西竟然能夠讓孫中山先生都對其敬重有加。根據這一則鮮為人知的舊聞傳說來看,這裡似乎蘊藏著華夏正統才具備的力量或者象征。那麼究竟是什麼才能真正地代表華夏正統呢?是那傳說中失蹤已久的傳國玉璽嗎?還是那塊舉世無雙的和氏璧?亦或是”就在這時,陸遠仿佛突然想到了某個極其令人震撼的可能性,此時他的腦中閃過了以前讀書時關於明孝陵的一些零散記載。

據說當年朱元璋在決定為這座宏偉的陵墓選定地址之時,特意邀請了精通堪輿之術的劉基,以及徐達、湯和等一眾開國朝臣一同前往東郊鐘山一帶尋覓所謂的龍穴之地。經過他們反反複複地仔細勘察之後,每個人都分彆將自己心目中最為理想的風水寶地默默記在了紙條之上,並小心翼翼地藏進了衣袖之中。

等到大家亮出紙條的時候,眾人驚奇地發現,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同一個地方——“獨龍阜”。也正因如此,獨龍阜周圍那些大大小小的墓葬以及眾多的名勝古跡,無一幸免地全部遭到了挖掘與毀壞。然而,在這片廢墟之中,卻有一處墓地得以幸存,那便是吳大帝孫權的陵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新小说: 震驚!重生後我是軍火巨頭 雍正往事 重生從北影課堂開始 我的師尊天下無敵 我與他們的 太子隻準我生娃,壓力有些大! 我在北宋吃軟飯 我剛覺醒係統,她爸讓我滾遠點? 穿書八零,抱緊竹馬大佬不撒手 山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