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魔改鹿鼎記
張南壹給戴明瑜倒了一杯茶,不緊不慢的說道:“往真實的改,拋開主角光環和戲劇化的巧合,從真實事件的邏輯出發,來改編鹿鼎記。
鹿鼎記這部小說,很多人說已經超脫了武俠小說的範疇,諷刺的意味很濃,但它依然是一部武俠小說,邏輯上有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康熙的人設。
或許是為了給韋小寶一個合理的外掛,金雍在原著裡極力的美化康熙,不僅把他塑造成有情有義的明君,而且連文字獄都能給康麻子洗白,更是在書裡一直渲染小玄子和小桂子的感情。
這點不符合真實生活的邏輯。
古人本就早慧,康熙還是生長在無情的帝皇之家,在險惡的宮廷鬥爭中長大,即使隻有十三四歲,也應該是城府極深的人物。他或許跟韋小寶有一點感情,但是在權勢利益麵前,這點感情狗屁不值。
我的想法是,按照宮鬥權謀的套路,來改編鹿鼎記,剝掉武俠小說這個成人童話的外衣,從現實層麵解構鹿鼎記。
反正鹿鼎記是反武俠套路的,我們不如把這個精神貫徹到底,反武俠更徹底一些。”
金雍過於美化康熙,被很多人罵查包衣,金雍的立場這點還真不好說,畢竟他的其他小說,書劍恩仇錄、碧血劍等也拿滿青做反派,醜化過一些人。
但是在鹿鼎記裡,康熙的形象確實太完美,以至於很多人認為鹿鼎記這部小說,其實是韋小寶和康熙雙男主,甚至有的人認為康熙才是書裡隱藏的男主,韋小寶隻是康熙的替身。
這種美化的事情,張南壹當然要改掉。
張南壹看戴明瑜很感興趣的樣子,繼續說道:“韋小寶的人設也可以改動,自私的屬性還要加強。
韋小寶小時候生長於妓院,之後又成長於皇宮。
這是天下最無情的兩個地方。
婊子的偽裝、嫖客的嘴臉,抹去了他心底的真;帝王的心術、奴才的心機,激起了他心底的欲。
這種人或許還保留了一絲善意,願意幫助一些人,但這份善意也隻是針對極少數自己人。
所以我覺得韋小寶的人設,應該是貪財好色、善於逢迎、投機取巧,抓住機會就往上爬,雖然還有一絲英雄義氣的幻想,但是本質上還是利己主義,千萬不要洗白韋小寶,把他往正義了刻畫。”
張記宗插了一句:“這樣的形象好嗎,恐怕觀眾看了不會喜歡,你去演這樣的韋小寶,會不會被觀眾罵?”
張南壹搖了搖頭:“觀眾會喜歡的,原因有二,第一是這樣的韋小寶更真實,符合他的成長環境,也符合原著劇情。
鹿鼎記看起來事件很多,韋小寶的人生很精彩,一路升官發財收女人,其實小說的主線很悲涼,這就是韋小寶在天地會和清廷兩股勢力的夾縫之中遊走的故事,算是武俠版無間道。
而韋小寶是雙麵間諜,他不奸猾、不壞一點,根本活不下來。
其實我一直認為鹿鼎記小說的結局,隻是一份虛假的美好。
韋小寶假死脫身,到大理隱居,給人功成身退、隱居江湖的美好假象,但這都是建立在康熙是個有情義的人的基礎上的。
康熙明知道韋小寶知道皇室一大堆秘密的情況下,也不殺他,放他歸隱,這隻是金雍的一廂情願。一旦康熙舉起手裡的屠刀,韋小寶隨時完蛋。
第二個原因,是韋小寶這種形象,更符合一些陰謀論觀眾的喜愛。在任何時候,淺薄的陰謀論一直是很有市場的。
在很多文藝作品裡,情節越腹黑,觀眾越喜歡看,大家都不相信虛偽不可靠的感情,人物行動以利益驅動,看起來更加的合理。
當然,這個陰謀的級彆,一定是淺薄的,是辦公室正治級彆的,因為權術太高深了會有觀看門檻,大家反而不喜歡。”
這就跟很多曆史權謀劇一樣,太高深了口碑高,看得人少,比如大明王朝1566,權謀劇的巔峰,各種細節滿滿,評分也是極高,但是沒多少人看。
相比之下,琅琊榜的權謀簡直是幼稚,卻成了爆款劇,看的人極多。
張記宗作為電視劇行業的專家,對張南壹的話還是很認同的,他很直白的說道:“南壹,你也不用再鋪墊了,我看你肯定是有腹稿的,直接說伱的故事大綱吧,大家討論一下。”
張南壹見張記宗不反對改編,也鬆了一口氣,他不再旁敲側擊的解釋,而是直接說道:“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韋小寶從小在妓院長大,被人忽視和欺負,聽到說書人講大俠的故事,他就想學武功,利用武功成為人上人。
接觸到天地會之後,韋小寶為了學習武功,主動投靠了天地會。
天地會教了他一些淺薄的功夫,就把他送到了皇宮當臥底,在皇宮之中,韋小寶的心態發生了變化,他發現比武功更有用的東西,那就是權勢。
正好他能說會道、善於逢迎,在皇宮混得不錯,在天地會內應的配合下,韋小寶主動創造了機會,接近了年幼的康熙。
康熙雖然年幼,但是城府很深,早就暗中培養了自己的情報班底,他察覺到韋小寶是天地會的臥底,但是他沒有動韋小寶,因為他想借助天地會和韋小寶的力量,鏟除鼇拜。
康熙借助韋小寶和天地會殺死鼇拜之後,也並沒有鏟除韋小寶,反而重用了他。
在康熙看來,韋小寶是個孤臣,反掌可滅,留下韋小寶,不僅可以掌握天地會的信息,還可以利用天地會的勢力,鏟除一些朝廷裡的障礙,以及朝廷外的各種勢力。
而且康熙覺得韋小寶這個人貪財好色,很好收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