贗太子!
皇帝取了這梅園隨筆,竟在燈下仔細翻閱。
和許多人想的不一樣,就算是嚴肅記載,“雜記”和“叢談”這一類門目的設立即已成普遍慣例,一般被視“征材之所餘”,具有保存瑣碎資料的功能,免的修繕後反失了原趣。
因此“雜記”保存了許多街談巷議、軼事奇聞等內容。
這本書的作者是前朝之人,少有才名,為官政治勤政頗有聲望,但仕途不順,隻當到縣令,以後辭官隱居,吟詠其中,這講都是一些故事,其中大部分是教導人的故事,但也有一些怪異。
皇帝之所以翻找這本書,就是因在多年前看到過一個故事,在發現九龍儀有了變化,猛就想了起來。
但已過去多年,他早就忘了故事在哪位置,隻能一頁頁翻找,終於找到了具體的內容。
“命數之奇矣!”
皇帝仔細看了,故事內容與記憶中差不多,細節上彌補了時間帶來的缺漏。
總的來說,這故事看起來有些平,並無驚心動魄的情節,從頭到尾都似乎並無高潮,隻平靜講述一個小故事。
說是有一個人,本是錦繡之命,相士朋友曾斷言,家有餘蔭累德,雖考中進士時有些晚,但福氣都在後頭,不僅壽命能過九旬,且能做到三品的貴命!
這老人當時被斷命時還隻是七品縣令,剛剛考中進士不到三年,已四十將近五旬的年紀。
後來果然如相士朋友所說,官途雖不是非常順利,但也穩步向上,最終已是到五品,比相熟大多數同科進士走得都穩。
結果在五十五歲上下時,老人突然病了。
隻不過是染了風寒,遲遲治不好,最後整個人都衰弱不堪,眼看就不成了。
相士朋友來看望,一見他的臉,就頓時大驚“怎會如此?”
原來,他這一病,竟讓整個人的命運都發生了變化!
“你原本能活到九十一,七十歲回鄉前是三品官身,雖致仕了,還有皇帝看重和賞賜,可以說是衣錦還鄉,還能再享二十一年的悠閒富貴,最後無病而終,死後還得美諡,一生十分圓滿。”
“但你這一病,一切都變了,你這次若不死,恐怕也隻能再活年,且隻能止步五品!”
“這一病,竟讓你的命數,無論壽命還是富貴都大半凋零了!”
相士朋友很是感慨,這時獨子這時進來伺候湯藥,相士一看老友這兒子,神情越發驚奇。
“雖你命數大半凋零,但你這一子,卻多了羽翼!”
“我當年來見你時,你這兒子隻有富貴命,卻無仕命,隻能考到舉人,再往上就不成了。”
“可現在再看,你這兒子竟有了金榜題名之相,雖排名不會太前,但以後怕亦能中進士,可見天道之數,不多一分,不少一分!”
這官人聽了,頓時就明白了緣故,雖然鬱悶自己命數凋零,卻又欣慰家族後繼有人。
這個故事,所講的就是這個內容,無非是道德教化,既不好看,也不精彩,道理也不出奇。
可皇帝細細看了數遍,突然之間一念。
“難道是朕這次,沒有打擊到太孫,反使他更得了些天命?”
“又或者,是你存在,使朕的命數,自然轉移了些?”
隻是一念,皇帝又覺得自己疲憊多了一分,呼吸也多些腐壞的氣息。
“不,朕才是天子,朕才是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