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罪了全天下的粉絲!
1933年初,文物開始南遷,20位位故宮人匆匆告彆家人,跟車出發。
沒有人料到,他們開啟的,將是世界文物史上一次最偉大的遠行。
國寶南下,沿途各火車站一律優先放行。白天封存,晚上押運,通過重要關口時,火車內熄燈。特殊路段,均有武裝馬隊在專列兩側追隨守護。
如此這般,所經之地依然有日軍、土匪、軍閥的埋伏,地方政府與之開火,得以護下文物。
同年,因為派係之爭,易培基被冤枉被迫辭職,馬衡出任故宮新任院長(馬衡是好人。)
1935年,馬衡帶領專家精選了80箱文物參加英國舉報的“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
三個月的展期,吸引了42萬觀眾,英國國王喬治五世也帶著王後一起欣賞這些來自古老東方的文物。
倫敦展覽期間,故宮選址南京朝天宮修建庫房。
1936年底,庫房建成,為鋼骨水泥結構,共三層四庫,還安裝了國際上最先進的“紫外線電光警鐘”。
不久,出國文物和其餘的一萬多箱故宮文物都運到了新建好的南京朝天宮,長達4年的國寶漂泊之旅眼看就要結束。
就在這個時候,“七七事變”爆發,八月十三日,日軍轟炸長沙,南京告急,剛剛安全的文物再度陷入危機!
故宮人在炮火中再次開始打包,啟動遷移計劃,把文物分北、中、南三路遷入西南大後方,也做好了最壞打算。
他們知道,這是比南遷更困難、更漫長的任務。
但所有人都沒想到,這一遷,就是十年。
文物走到哪兒,日軍炸到哪。
在馬衡的指揮下,南路文物最先出發,這批文物包括曾赴倫敦參展的那80箱精品,裡麵有甲骨文、鐘鼎、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鬆風圖》,十分珍貴。
它們被帶到長沙,存放於新建的湖南大學圖書館地下室。
然而還來不及喘氣,日軍就開始轟炸長沙。
所幸的是,轟炸前幾天,馬衡已通知莊尚嚴緊急撤離。
相比中路,南路的凶險隻是小巫見大巫。
到1937年11月底,中路工作人員終於打包好近萬隻箱子。
但此時日軍已經到達南京城邊,城內一片混亂。
在南京淪陷的最後時刻,負責人之一杭立武通過各種關係找來了一艘英國輪船。
啟程時,英商因為害怕日軍轟炸,一度拒絕開船,除非杭立武跟船走。杭立武毅然決定上船跟到漢口,甚至來不及與家人說一聲。
許多押船的故宮人也是臨時接到通知上船,因為沒時間整理行李,有的拿了一把折扇就出門,還有的搬了自家的一張方桌登船離開。
這批文物離開5天後,南京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大屠殺,許多道彆成了永彆……
1938年5月22日,中路近萬箱文物曆時5個多月,秘密逆長江而上,抵達重慶。
1939年春天,日軍在重慶開啟了持續數年的“疲勞轟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