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能量是生命活動的根本,一旦過度消耗,人生就會失去動力源泉。”
所以一個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從根本上說,就在於身體能撐多久。
隻有先把身體照顧好,你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能量去打拚。
心理學家武誌紅在書中講過一個案例。
小西是個拚命三郎,平時熬夜加班不說,就連周末也很少休息。
一次,小西淩晨兩點還在電腦桌前整理資料,突然急性心肌炎發作,直接暈了過去。
幸好家人及時發現,把她送進了醫院,這才讓她脫離危險。
醫生得知情況後,勸她不要太拚命:
“手機需要電量,身體也需要能量。現在你身體的能量接近關機,再不充充電,什麼都白搭。”
經過醫生的點撥,出院後的她開始按時吃飯睡覺,還給自己製定了鍛煉計劃。
最後在健康身體的加持下,不足兩年的時間,她便做到了經理的位置。
想起了紮克伯格的一句話:
隻有保持身體健康,才能讓自己擁有更多能量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工作再忙,也要忙裡偷閒,擠出一點時間讓自己好好休息。
壓力再大,也要適當放鬆,給身體及時充電儲能。
當人的身體總是充滿著能量,做起事來才有更多的乾勁。
2
情緒能量
1983年美國社會學家霍克·希爾德,提出了一個“情緒勞動”理論。
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體力和腦力勞動外,還存在一種情緒的勞動。
因為一件無足輕重的破事就悶悶不樂,因為一點不如意就懊惱暴躁……
當一個人在細枝末節中消耗過多的情緒,自然就難有充足的能量應對更重要的事情。
在20世紀80年代,世界網壇有一對雙子星麥肯羅和康納斯。
兩人同為左手將,球技出色,並都拿下了不少榮譽。
可每次二人交鋒,麥肯羅總是輸多勝少。
當時就有評論員指出問題:
麥肯羅的球很有力量感,但一到關鍵時刻,力量就被他的情緒耗費掉了。
原來比賽時,麥肯羅總是控製不住情緒。
手上吸汗的白粉不合心意,他就開始抱怨;裁判的判罰出現爭議,他立馬就罵罵咧咧;自己稍有失誤,就變得垂頭喪氣。
每場球下來就算還有體力,他也被各種壞情緒搞得自己再也無力應戰。
因此在頂尖的對決中,他總是發揮不穩定,在33歲便退役了。
而康納斯則相反,無論在賽場上發生多少曲折起伏,他始終微笑應對。
這樣即便麵對再困難的比賽,他都能以最充沛的能量穩定發揮。
最終他拿下多項大獎不說,職業生涯延續到44歲才結束。
現實生活中,就有很多人脾氣一點就著,與人相處說不到幾句話就一拍兩散。
還有人喜歡怨天怨地,整日鬱鬱寡歡,做什麼事都無精打彩,結果一無所成。
想起了美國科學院院士莉莎·巴瑞特的一句話:
情緒能量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決定了一個人的發展情景。
能量是有限的,你在情緒上消耗太多,處理事情時自然就力不從心。
所以控製好情緒,就是在節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