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一高一矮,一前一後,踏上石橋。
再往前走,極其壯觀的一幕展現在林易麵前。
過了石橋是一條大路,長無儘頭,直通安寧縣。
遠遠望去,路上挪動著無數的“小螞蟻”,徐徐而行,有向南的,有向北的。
不管男女老幼,肩上全挑著水桶,在崆河打了水再返回安寧縣。
水桶叮叮當當,腳步踏踏而響。
像是一幅長達數十裡的畫卷。
儼然,這些人都是安寧縣的百姓。
安寧縣半年不下雨,百姓們為了活命,隻好來崆河挑水。
據阿毛所說,他每三天就來崆河挑一次水,因為個頭矮力氣小,彆人挑兩桶,他隻能挑一桶,來回走上五六十裡。
早上來挑水,走走歇歇,得下午才能到家。
一桶水夠他和奶奶吃喝三天。
用完之後,再來崆河挑。
半年來,他們已習以為常。
“那座屋子是什麼?”
林易看到,在河岸邊立著一座方方正正的房屋,十分破舊。
估計有些年頭,滿是修繕的痕跡。
“是龍王廟,”阿毛回道,“裡麵供奉著崆河龍王的神像,聽說龍王掌管下雨,我們就經常來參拜他。”
“哼,都是騙人的,我們拜了半年也不見一滴雨。”
阿毛頗有怨氣。
林易微微一驚,他從山神口中聽過“崆河龍王”的名號。
沒想到在這居然立著龍王的廟宇。
走近些,便看見挑水的百姓在龍王廟進進出出,參拜龍王神像。
可惜他們誠心參拜了半年,龍王連一滴雨都不降。
足見這場大旱不是崆河龍王能解決的,定另有貓膩。
下了石橋,二人沿著大路繼續往南走,很快到了青丘縣的邊界。
此時眼前出現一個長長的山坡,不算陡,但越往南越高。
挑水的人都在艱難爬坡,差不多得爬十幾裡。
安寧縣的地勢很特殊,是一片高地。
方圓幾百裡的七個縣中,屬安寧縣的地理位置最高。
若將其他縣比作一片荷花池,安寧縣就是最高的荷葉,鶴立雞群。
這不是好事,因為崆河無法通入安寧縣。
自古以來,安寧縣依靠降雨儲存飲水,灌溉莊稼,維持生計。
一旦不下雨,安寧縣就陷入如今的大旱災境,十分淒慘。
再往前走,終於踏入安寧縣的領地,明顯感覺和外麵是兩個世界。
剛才還花紅柳綠,生機勃勃的大地,突然變成一片荒蕪。
地麵乾裂,萬物枯死。
田地裡的莊稼一根不剩,滿眼是因為乾旱而裂開的土地,寸草不生。
途中,林易碰到一口古井。
井有五丈深。
可井底一點水沒有,全是乾掉的土塊,石頭。
據阿毛說,這口古井是安寧縣最深的一口,一個月前剛乾涸。
此後,安寧縣再無任何水源,徹底成了不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