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第155章154新的豹式坦克
在9月的第一天,李樂這個德國的假元首乘坐那輛著名的亞洲號列車,返回了德國的中心柏林。
既然已經確定暫停了針對英國的大規模轟炸,李樂在留在法國就沒有多少意思了,他返回柏林,多少有些要照看東線的意思了。
雖然他在骨子裡反對四麵開戰,牽扯兵力的事情。但是國際博弈絕對不是簡單的換算,他即便不去找蘇聯人的麻煩,也難免不會有蘇聯人找他麻煩的事情發生。
在二十一世紀,很多文獻上都說蘇聯有一個叫做大雷雨的進攻德國的計劃。
今天看來,雖然這個說法並不一定是真的,不過卻能夠證實一個問題,那就是東線遠沒有想象中那樣簡單。
曆史上有很多假設,說如果41年德國軍隊不入侵蘇聯,會如何如何……可事實上也有可能,那就是蘇聯先入侵德國!
不知道這種可能性有多大,但是這種可能性的存在,就是一個事實——李樂必須要做好對蘇聯開戰的準備。
為了準備這個,李樂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把德國在東線的裝甲部隊數量,提高一倍來應對蘇聯的裝甲洪流。
那可不是簡單的,後世熟悉的斯大林配合t34坦克組成的裝甲部隊,前期還包括kv1還有kv2,以及大量的t26之類的輕型坦克。
這些坦克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某些性能上,都會對德國裝甲部隊造成麻煩。
精銳的德國裝甲師,就是在反複與這些蘇聯勁敵們較量的過程中,被一點一點磨成了粉末。
但是,要知道的是,曆史上有很多東西都被勝利者誇大了,一些勝利者的武器,其缺點也被一場輝煌的勝利掩蓋了。
比如說,曆史上被無限誇大了威脅的蘇聯裝甲部隊,究竟有多麼龐大呢?
一個數據非常簡單的就能說明問題:蘇聯在二戰之中,一共生產t34坦克5萬輛。
而德國的坦克型號繁雜,差不多型號的坦克加起來有多少輛呢?差不多也有2萬輛。
美國在參戰之後,坦克產量4謝爾曼總產量也有5萬輛,並不比蘇聯的坦克產量低。
如果算上同時期的突擊炮,坦克殲擊車產量,蘇聯德國美國之間的生產數量比是7比4比8。
可以清晰的看出來,如果算上突擊炮之類的坦克,德國的數量比例還略有上升。
這樣的一個比例對於動員晚並且物資短缺的德國來說,實際上已經並不算太難看了。
同時期德國坦克部隊無論如何,對蘇聯坦克的戰損比,也都在1比2之間。也就是說,德國的坦克如果集中起來用於東線,蘇聯坦克部隊是沒有所謂的“優勢”的。
所以,那些認為二戰結束之後,蘇聯坦克部隊對英美坦克部隊有絕對優勢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雙方在坦克部隊的數量上,實際上真的半斤八兩,作戰經驗上蘇聯略微勝出,但是在空軍力量對比上,雙方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
如果論兵力對比,美國和英國的戰爭動員加起來也有1500萬以上,再加上還能剩下百八十萬的德國俘虜,也並不比蘇聯紅軍更差。
至於說t34坦克,其性能平均並且設計優秀,確實是一種非常好的中型坦克。
可是這並不能說這類坦克就是完美的,它遠沒有後世認為的那麼良好。複製t34坦克讓德國裝甲部隊使用,絕對不是一個好主意。
綜上所述,讓德國徹底崩盤的原因,是其不得不一直保留著一部分裝甲部隊用於西線防禦,並且在後期還真的要在西線同時消耗掉大量的坦克了。
也正因為如此,李樂的想法很簡單,集中物資不在其他的裝備上去浪費時間,而是抓緊時間動員起來,全力生產更有用的類似豹式這樣的優秀坦克。
他命令抓緊生產,並且大量改進4號坦克,不過是一個權宜之計,而且是一個很有效率的權宜之計。
其實,簡單一些來說,李樂的計劃是:既然蘇德戰爭八成是要打起來的,那就應該極力避免消耗自己的裝甲部隊。
隻要在開戰初期,讓德國裝甲部隊真正擁有裝備優勢,而不是去憑借經驗苦戰,就能讓德國裝甲部隊的精華保留下來。
真正研究過二戰蘇德戰爭的人都了解,實際上德國裝甲部隊大量的消耗,從德國人勝利並且長驅直入到蘇聯腹地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