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美國自然也有害怕的事情,他害怕的事情是,在美國自己準備好之前,歐洲人自己就把戰爭打完了!
美國害怕的是:歐洲戰爭之中,一個新的霸主在灰燼中誕生,整合起歐洲的全部力量,抗衡崛起的美國。
關鍵在於整合!這個才是美國真正害怕的東西!
如果歐洲不成為一片廢墟,美國戰後強大的產能如何傾銷?如果歐洲不成為一片廢墟,美國人如何堂而皇之的插手歐亞大陸的事務?
說直白一些,美國確實在地理上有天選之國的優勢,可這也是美國自己本身的劣勢啊!
美國原本的算計,實際上是篤定了德國在戰爭沒有結束之前,是無法真正開足了馬力,整合歐洲工業體係的。
現實之中,德國人也確實沒有辦法在戰敗的法國領土上,在死不投降的英國展開歐洲工業整合。
可是,奈何德國在整合歐洲無望的前提條件下,走上了自我挖掘這條讓美國想不到的道路呢?
雖然德國隻有8000萬人口,可如果依托法國還有一片占領區,德國人儘力將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來,美國依舊要頭疼萬分。
德國的工業在這個時候並不比美國落後太多,甚至在底蘊積累上,一些方麵還有優勢。
兩個國家在工業方麵,可不是如今世界霸主美國與弱小德國之間的差距,那個時候德國即便趕不上美國,達到美國的三分之二還是綽綽有餘的。
為什麼在真實的二戰之中,兩國之間表現出來的差距那麼大呢?一方麵是因為原材料製約,一方麵是因為德國自己作繭自縛的結果。
要知道,德國一方麵殺戮猶太人和其他種族,給自己的工業生產發展埋下了隱患,一方麵也沒有能夠整合歐洲整體工業能力。
最後,也是最致命的是,德國動員較晚,自我潛力挖掘又沒有運作,等於是自廢了武功在和美國戰鬥,所以差距明顯到了讓人嘲笑的地步。
另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德國的對手蘇聯——在戰爭中蘇聯動員工作做的最徹底,爆發出來的力量也最驚人。
打個比方,可以這麼說,蘇德戰爭期間,德國一百的力量,一直因為各種原因在用四十的力在和蘇聯打。
而蘇聯呢,原本隻有九十的力量,卻在戰爭的過程中,動員出了自身七十左右的力量,最終壓倒了德國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蘇聯動員了大量的女兵上前線,蘇聯全開了自己的產能,甚至動員了本國幾乎全部的家底。
而德國呢?好不容易把自己的國家動員起來,拿出家底準備放手一搏的時候,要麵對的不是一個蘇聯,而是整個世界了……
和曆史上不同,在走不通整合歐洲工業完成歐洲統一的時候,德國人換了一個方式,開始變相的動員起來。
這個低烈度動員行為,讓美國一下子感覺到了危機!因為在美國寫給德國的劇本之中,這個時候德國應該正陷在整合歐洲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呢!
原本這就是一道解不開的難題,擊敗法國橫掃歐洲,這都是容易的部分——美國人賭的,是德國人無法讓歐洲為其所用!
可是現在,德國人跳出了整合法國波蘭荷蘭比利時三國的思維圈子,轉而自己回家關上門來動員婦女生產,準備把德國打造成歐洲工廠了!
思維模式變了,原本的劇本也就出現了漏洞,美國暗地裡支援英國,實際上是求英國和德國對耗的計謀,似乎在節奏上出了問題。
當然,羅斯福現在想的東西,不是這些,而是在想,現在德國人自己開始挖掘自身的潛力了,怎麼辦?
擺在美國人麵前的選項,實際上並不多。一個就是自己跳進戰場上去,親自幫英國乾掉德國,恢複一戰之後的國際秩序。
不過如此安排美國就要在這場戰爭中遭受更大的損失,戰後的國際秩序依舊是群雄並立的,甚至還不如之前的情況。
這是美國不願意接受的,也是美國想要極力避免的。美國要做的是當世界霸主,而不是幫著世界霸主英國再苟延殘喘二十年。
更讓美國人不甘心的是,如果這一次自己提前下場參戰,那精心埋在歐洲的棋子德國,這一次可就不知道能不能保得住了!
上一次美國威爾遜總統幫德國人逃脫了一戰的懲罰,這一次英國人必然不會再上當了,到時候棋子沒了,美國白忙一場,還丟了伏筆和棋子,可謂是得不償失。
所以,在羅斯福看來,這個選項其實並不好。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