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促使日本南下的重要原因,其實還是和至關重要的資源有關係。
即便是蘇聯軟柿子一個,日本進攻蘇聯卻沒有多少好處可撈取:西伯利亞如此廣袤的寒帶地區,同樣是沒有多少資源的。
沒有石油以及橡膠資源,強大的海軍無處施展,蘇軍戰鬥力比估計的要強悍,這些都讓日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向南部地區。
至少,在菲律賓緬甸等地區,那個時候是有石油資源可以開采的。而橡膠資源同樣豐富,這恰好彌補了日本的短板。
所以,在擬定作戰攻擊目標的時候,南下的聲音壓倒了北上的聲音,日本最終決定要和美國這個強大的對手過過招。
按照日本的推算,歐洲紛亂的戰局,已經擾亂了美國的戰略部署。德國在蘇聯橫衝直撞,讓美國不得不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日本隻要在太平洋上取得優勢,他們就有相當大的可能,拖到美國議和,體麵的結束戰爭。
很多人有一個誤區,認為日本打美國之前,沒有清楚的意識到美國的強大。
事實上正好相反,日本在戰前非常正視美國的強大,並且為對付美國的強大,精心的設計了一整套的海軍戰術體係。
都認為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戰略很幼稚,可日本確實是精心的在戰前,就準備了一整套應對美國的辦法的。
從一開始日本就沒打算登陸美國本土,它擬定的戰術,是一套進攻轉防禦的戰略防禦體係。
日本高層早就意識到了美國的強大,所以他們的計劃非常簡單:偷襲然後閃擊,在美國人反應過來之前轉入全麵防禦。
偷襲珍珠港,乾掉美國的主力艦隊,然後迅速南下,攻占原材料產地,最終在太平洋上,依托聯合艦隊實施機動防禦,拖垮美國——這才是日本的完整戰略體係。
在這套戰術體係下,核心的新式戰術,就是長矛魚雷以及零式戰鬥機部隊!
開戰之前,日本圍繞長矛魚雷擬定的艦隊戰術,用來對抗美國的戰列艦部隊。
如果一旦日德蘭模式的艦隊決戰出現,日本就會用巡洋艦來一波長矛魚雷的突擊,搞定美國的決戰艦隊。
而依靠零式戰鬥機的大航程與輕巧靈活,日本可以在太平洋的島嶼之間實現戰鬥機的轉場的快速支援,形成局部優勢防禦。
一旦讓日本完成自己的戰略計劃,那麼美國無論進攻哪裡,都會遇到日本陸軍的頑強防禦,遭受優勢的日本戰鬥機的消耗,並且在奪島戰鬥膠著的時候被聯合艦隊夾擊。
夜裡美國艦隊會被擁有長矛魚雷的日本巡洋艦部隊偷襲,白天他們將麵對大航程的日本飛機的貼身照顧……
隻是隨便想一想,日本高層都覺得自己勝券在握了!而唯一讓他們擔心的,就是開局能不能取得優勢!
所以,他們才會如此精心的策劃珍珠港;所以,他們才會篤定自己在取得了優勢之後,就立於不敗之地。
真實的曆史中,日本失敗在了三個環節之中:第一就是他們沒有完成計劃中的防禦圈部署,在爭奪防禦圈最後一個環節中途島的時候,遭遇了慘痛的失敗。
第二就是日本人預料之外的航空母艦的崛起,讓日本精心準備的各種戰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第三點,就是美國潛艇的使用,受到了德國潛艇的啟發,堅持破交戰,癱瘓了日本的海運,終止了日本本土的工業造血能力。
而在被李樂改寫的時空之中,日本握著的優勢可要比真實的曆史時空中更大。
德國現在已經乾掉了英國,這讓美國不得不真的轉移注意力到歐洲去。
與此同時,日本拿到了德國人的“情報”,知道了美國的戰鬥機的弱點。
有了這些沒有的優勢,日本大本營認為,他們掌握的優勢更加巨大,可以順利的渡過之前爭取優勢的戰爭前期。
在篤定了這個事情之後,日本高層就對攻擊美國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更有信心了。
同時,德國在歐洲的一係列勝利,也刺激了日本投機的心裡。他們現在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瓜分英法美在東南亞的勢力了。
不過話說回來,實際上美國高層腦袋裡想的東西也差不多少:他們也在夢想著毀滅日本肢解中國,好把廣大的太平洋,變成他們家後院裡麵的遊泳池……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