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海要資源,是一個國家很重要的戰略決策。海洋的出產非常巨大,也可以彌補很多農業產品的產能。
這方麵對於德國來說非常重要,畢竟過去的兩個月時間裡,漁業對於農業的補充,實在是幫了德國人的大忙。
如果不是英國法國還有德國本土的漁業豐收,海洋上的戰爭結束保證了漁業的運輸和捕撈安全,德國可不會有這麼光明的前景。
雖然並不是主流食物,也並不符合大多數德國人的口味。可是有總比沒有要強一些,有魚吃也總比餓肚子要好很多。
而且有了漁業的補充,沿海的荷蘭、比利時、法國沿海,加上丹麥還有挪威——都不用德國輸出糧食了。
這些國家本來就有吃魚肉的傳統,所以海產品的出現,也確實減少了德國的糧食輸出壓力。
不用運糧食去這些地方,德國本土的糧食結餘也比之前預計的要多一些,自然糧食的供應就更穩定一些。
作為普通人,其實對於生活的要求很簡單:有吃的有穿的,偶爾再有那麼一點點的奢侈消費,國家提供一些福利,就已經算是非常幸福了。
人一幸福,人民一滿足,那麼社會也就相對來說穩定,也就更容易進入到良性循環發展之中。
“建造足夠的捕撈船,保證之後我們的漁業開采規模穩步提升,是很重要的事情。”李樂雖然不想多乾涉赫斯的工作,給出指導意見,還是很必要的。
其實納粹德國內部的官僚習性很嚴重的,如果元首不過問的話,也許底下的人真的會突然發傻,搞出什麼丟人的決策來。
當然了,這樣的官僚金字塔結構,有的時候也很有好處:元首抓的部分,效率那可是相當高的。
“副元首現在親自在荷蘭抓漁業的事情,英國也打算出口我們過剩的漁業產品,我們采購了一部分。”負責這方麵事物的官員,對李樂介紹了最新的情況。
英國可以說是海上捕撈大國,它也確實依靠捕撈維持自己的部分食物供給。
和德國戰爭的時候,不少漁船被德國的戰艦擊沉,恢複這部分損失,英國也需要充足的時間。
可是因為美國打開了出口禁令,英國可以進口部分美國糧食,也就讓英國有了其他的想法。
因為還欠著德國一筆戰爭賠款呢,即便是錢不多,可英國也不願意付現。
所以英國提出願意用軍火還有漁業產品等其他方麵的東西,來償還欠德國的債務。
在這樣一個大前提下麵,德國確實拿到了大量的魚罐頭,不知道該如何使用。
最後權衡考量的結果,就是把這些魚罐頭拆分開來,分彆運往丹麥挪威芬蘭以及法國荷蘭等地區,替換這些地區的糧食出來,運回德國。
總之不管怎麼說,德國在1941年的糧食是充足的,這在分配末端甚至影響到了戰俘以及勞動營和集中營的生活狀態。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