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有了英國和法國這類國家的工業體係加盟,德國才能在一邊作戰的前提下,一邊從容的進行著自己的四個現代化。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蘇聯可能是傾全國之力在和德國戰鬥了,而德國最多隻拿出了七分力來。
在莫斯科會戰正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時候,施佩爾在法國敲定了造船工業整合辦法,開始整合法國西部的造船工業產能。
整個法國造船業都要開始行動起來,為德國生產合格的運輸船還有補給船。
這可是一個大工程,至少德國未來幾年內的用船需求,都要仰仗法國的工業能力了。
按照李樂的計劃,未來3年內,德國要新造1000艘各種型號的軍用輔助船隻,3000艘大型遠洋輪船。
因為論起戰艦來,其實德國海軍已經不缺什麼了,可是論起其他能力來,德國海軍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地中海航線想要繁忙起來,需要的不是戰艦,而是海量的商船。溝通印度洋有無,拓展亞洲市場,每一樣都需要數不清的船隻。
掠奪需要運輸船隻,傾銷同樣需要運輸船隻,而德國缺少的,恰恰就是英國這種海洋國家,擁有的海洋底蘊。
同樣的,在李樂的計劃中,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海軍絕對是至關重要的存在。
而一支遠洋的海軍,和德國現有的海軍構成,是完全不一樣的。
遠洋海軍需要的海軍基地,德國幾乎沒有。所以大量的補給艦隻,就是德國急需的裝備了。
投送能力,和美國海軍的正麵交戰能力,掌控海洋的能力,就是未來德國海軍需要重點建設的環節。
這可不是和英國在大西洋上打破交戰,不需要遠洋補給,隻要戰艦開過去破壞航線就可以了。
毀滅敵國的航線,破壞敵國的海上運輸,這隻是最基礎的製海權爭奪戰。
真正的海戰,是要最終利用起海洋,控製起海洋的!而德國海軍恰恰就不具備這種能力。
想要補充上這種能力,就不能像德國海軍那樣,依靠潛艇和雷達航母劍走偏鋒,打技術不對稱作戰的小套路了。
利用起海洋,並且主宰海洋,就要走一戰時候的大英帝國,還有二戰之後美國的路子,一步一個腳印,堂堂正正全麵發展。
德國在這方麵僅剩的兩個優勢,就是有李樂這個元首存在,可以在技術發展上少走一些彎路;還有日本正在拚死牽製著美國這頭怪獸。
“我們新開發了一套標準,這套標準是用來規範未來運輸行業的……”李樂說到了這裡,就提起了有關行業標準的問題。
現在德國是歐洲的霸主,由德國提出一個行業的標準,是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事情。
而聽到製定標準這件事情,英國首相艾德禮的臉色就變了。他最害怕的事情,可能就是以後英國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參照德國標準了……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