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4.第928章928立體戰爭
空地一體化的戰鬥,是依賴於整體效能的。簡單一些說,就是把戰爭的主體從地麵上,升華到科學技術含量更高的空中去。
沒有製空權的一方,在這種戰鬥中注定是要吃虧的。蘇軍失去了製空權,所以他們的大炮兵理論在戰爭初期就根本派不上用場。
在這一點上蘇聯的軍隊,從構成上來看就完全和歐美部隊構成有本質性的區彆。
蘇聯強調大炮兵,地麵支援火力蘇軍是習慣用壓倒性的火炮來執行的。炮兵在蘇聯軍隊內的地位是相當高的,而且裝備也相當好。
正常情況下,蘇聯理想情況下的戰爭,是建立在大規模裝甲集群突進,炮兵跟在後麵支援上的。
至於說在這種戰爭模式下的空軍,其實都是輔助兵種。蘇軍給空軍的任務非常簡單,就是破壞對手利用空軍乾擾地麵部隊的一支攔截力量。
說直白一些,就是蘇軍在70年之前,想的都是不打立體戰爭。他們儘可能的希望可以把戰爭打成各大軍種各自為戰的平麵戰爭。
空軍打空軍的,主要就是攔住對方的空軍轟炸機,不讓這些轟炸機乾擾地麵部隊。
海軍打對方的海軍,隻要在地麵戰場分出勝負之前乾擾對方的海軍,讓對方無法充分利用海洋,就可以了。
這套理論是在給立體化戰爭做減法:我不讓你用空中優勢,我地麵上的優勢就可以體現出來了。
在1970年之前,這套理論都是很有效的,並且可以彌補空軍還有海軍上的巨大不足。
隻要空軍在戰鬥機的數量上保持優勢,隻要在這些前線戰鬥機被消耗損失掉之前,陸軍獲得勝利就可以了——這就是蘇聯的戰術核心思想。
從另一個方向上也就可以很好的說明,為什麼蘇聯的米格21,米格25,包括後來的米格29戰鬥機,都是前線戰鬥機了。
原因很簡單,蘇軍根本不需要強大的遠程製空戰鬥機還有護航戰鬥機,它隻需要攔截對方戰鬥機和轟炸機的“截擊機”或者“前線戰鬥機”就可以了。
而su27是一個另類,是發現自己這套理論行不通之後,追趕美國研發出來的照抄作業一樣的“跟風作品”。
因為蘇軍篤信自己的陸軍可以乾掉任何對手,他們有人數還有裝備優勢,萬輛坦克在排除敵人乾擾下橫掃歐洲,可以輕而易舉的獲取勝利。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德國就是蘇聯最好的老師,戈林的戰術空軍思想,在蘇聯這個敵人手裡,得到了更好的繼承和發揮。
二戰之中德國空軍一直都苦於缺少戰略資源,隻能玩可憐兮兮的戰術空軍。戰鬥機短腿的毛病從始至終無法解決,也沒有遠程轟炸機可以使用。
蘇聯一直到1970年前後,依舊還是二戰德國空軍的狀態:它隻有防空部隊和戰鬥機截擊機。
更誇張的是,蘇聯空軍甚至連對地支援的任務都不多,他們隻負責攔截對方空軍,摧毀地麵目標的任務,主要依靠地麵部隊去完成。
其實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軍隊也是這套理論。大炮兵理論在多次自衛反擊戰中被沿用下來,並且沒有吃多少虧,所以也就一直沒有受到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