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沒想太多,洗完魚翅後,就把剩下的雞湯交給了小郭。
小郭家裡養了隻貓,這些雞湯可以帶回去拌貓糧。
把洗好的魚翅和剛剛飛好水的雞塊和豬肘一起放回瓦缽裡,又把蒸箱裡蒸發的乾貝連湯一起也倒進瓦缽裡。
隨後,李逸往裡倒了小半瓶花雕,將清水填至九分滿,調好了鹽口,就放到了灶台上。
用旺火燒開後,他就將瓦缽換到了小灶上,用微火燉了起來。
接下來的四個小時裡,微火會用溫度一點點將魚翅煮到軟爛、濃香、柔軟。
在古代,這個過程是最熬人的,因為要時刻保持微火,避免煮沸,就得靠人盯著,四個小時裡都不能離開人。
但現代的燃氣灶解決了這個問題,大大節省了人力。
因此,將瓦缽放到小灶上後,李逸就開始著手製作起了下一道菜。
帶著小張三人,李逸去到儲藏室內,取了一堆食材出來。
沈涵也跟在後方,李逸每取出一樣,他都在清單上打個記號。
看著李逸取出的食材,沈涵忍不住感歎:“為了買這些東西,我把我十幾年不用的前女友都聯係到了。”
“是嗎?”
李逸笑問:“是哪兒的?浙省還是桂省?”
“浙省。”
沈涵笑著解釋了句。
“哦。”
李逸笑著打趣:“那我待會兒多放點香菇。”
在采購清單裡,李逸特意要求,要買慶元的香菇。
慶元是浙省ls市的一個縣,也是人工栽培香菇技術的發祥地。
當地栽培香菇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生於建炎四年的一位名叫吳三公的當地農民之手。
據說吳三公年輕時在采集野生菌蕈的過程中,發現倒下的闊葉樹皮層被刀斧砍傷的地方會出香菇。
於是,他就在山裡搭棚建寮砍樹試驗,最終總結出了砍花製菇的技術,傳授給了當地鄉親,他也因此被後人尊為了“菇神”。
這一過程被記錄在了宋代嘉定元年的《龍泉縣誌》裡,裡麵還記載了一種驚蕈術,是通過敲擊震動菇木,讓菌絲發育良好,但卻不出菇的菇木出菇的方法。
這種方法一直沿用了數百年,到現代也還在用。
甚至在霓虹國的江戶時代,還傳到了霓虹國,被當地學者寫成了一本《驚蕈錄》,成為了當地菇農的增收寶典。
而在慶元當地,香菇栽培也成了八百多年以來,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幾百年裡,當地的香菇也一直作為貢品,被皇室享用。
李逸在禦膳房裡用的香菇,就是慶元的香菇。
因此,李逸才特意要求沈涵從慶元買來了這種香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