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青團的難點,一是皮,二是餡兒,餡兒裡比較難的就是肉鬆了。”
李逸一邊用刀把豬肉分割成了大塊,一邊解釋:“肉鬆是很常見的調味食材,市麵上也能買得到現成的。
不過買來的肉鬆品質良莠不齊,成本也有高有低…”
說著,他抬頭看著前方的攤主,笑道:“成本越高,咱們的利潤就越低,咱們做生意,肯定是想多掙錢,對吧?”
“對!”
下方的攤主異口同聲的表示著讚同,笑得開心。
李逸可太懂他們了。
“所以,為了儘可能的壓低成本,肉鬆咱們還是自己做比較好。”
說話間,李逸已經把肉分好了。
把一塊塊的肉放在了案板上,李逸一邊剔著肉上粘連的筋膜,一邊說道:“肉鬆這東西據說是蒙古帝國早期發明的一種便攜乾糧。
當年馬可波羅在遊記裡就記載了,蒙古騎兵隨同成吉思汗作戰的時候,帶的乾糧就是肉鬆和奶粉。
說白了,它就是一種碎散的肉乾,是肉類的肌肉纖維組織。
所以,咱們就要用純瘦肉來做,不能有肥肉,筋膜那些也不能有。”
說話間,李逸就已經把瘦肉上的油脂和筋膜全部剃乾淨了。
隨後,他就拿起了一塊肉,給攤主們展示了下:“要確保沒有油脂和筋膜殘留,就像這樣。”
現場攝影師也在拍攝著特寫,直播間觀眾紛紛在彈幕區聊得熱鬨。
“我可太喜歡吃肉鬆了,去蛋糕店的時候,一聞到肉鬆的味道我就走不動了。”
“我小時候最愛吃那種老式的肉鬆蒙古包了,怎麼吃都吃不夠。”
“這個我得好好學學,將來做給我兒子吃。”
收回了肉塊來,李逸拿過刀,在肉塊上比劃了下,一邊解釋:“按照加工方法來看,肉鬆一般分兩種。
一種是粉肉鬆,肉鬆纖維比較短,一般叫油酥肉鬆,主要在福省一帶比較常見。
咱們市麵上買到的便宜肉鬆,就是在粉肉鬆的基礎上,往裡摻一些豌豆粉或者麵粉,炒出來的。
因為用的不是純肉,所以成本就比較低,隻有十幾塊錢一斤。
它的味道,自然也不如純肉做的肉鬆那麼香了。
另一種肉鬆是絲肉鬆,肉鬆的纖維比較長,這種肉鬆比較常見,市麵上叫太倉式肉鬆。
太倉肉鬆在光緒年間就已經作為貢品聞名了,現在也是名聲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