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服中的溫水在迅速降溫,沒一會兒就變涼了許多。
不過李逸已經適應了溫度,並沒有感覺到什麼不適。
推動攝像機,他勻速下潛著。
好的拍攝角度,是要拍到遊動的魚群和水麵上的漁船,所以他需要下潛到魚群下方才行。
但攝像機鏡頭拍攝的景深範圍需要一定的距離,所以他得下潛到最佳拍攝距離才行。
於是,他一邊下潛,一邊回頭觀察著視角,同時心中默數著。
到了一分鐘後,他就回手拉了下安全繩。
很快,安全繩被向上拉了下,那是劉藝菲的回應。
感受到這個回應,李逸心中安定,回頭繼續下潛。
終於,經過了將近十分鐘的下潛,李逸成功潛入到了水下大概五十米處。
到了這裡,拍攝景深終於夠了。
李逸踩著腳蹼,抬頭看向了上方。
兩個漁工也跟著他下潛了下來,見他停下,就也翻轉身子,踩著腳蹼,懸浮在他身後了。
水下五十米的水壓已經很大了,可以明顯感覺到來自四麵八方的壓力。
但李逸感覺還好,而兩個漁工雖然常年下水,看上去卻稍微有些吃力了。
對於普通人來說,下潛到水下三十米,就已經是極限了。
這也是一般休閒潛水所處的區域之內。
水下隨著深度增加,壓力變大,人體呼吸氣體的密度也就變大了。
自然空氣中79都是氮氣,如果是用壓縮空氣進行水肺潛水,那麼單位體積內氧分子和氮分子的個數就會增加。
人體內氮分子吸收過多,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排出氮分子。
這個時候,如果上浮的速度過快,積累起來的氮氣就會因為沒辦法及時排出而進行膨脹,對人體造成損害,也就是所謂的減壓病了。
所以如果用壓縮空氣進行潛水,最大的潛水深度也就在60米了。
這是國家標準限定的範圍,如果超過,就會大大增加減壓病的風險。
一般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到了40米左右,身體就會因為氮氣溶解太多而出現氮醉的症狀了。
不過攝製組為了這次拍攝,準備的氣瓶裡都是專業的氦氧混合氣體。
所謂氦氧混合氣體就是用氦氣代替氮氣,混合氧氣而成的混合氣體。
因為氦氣的分子較小,能夠更好的穿過人體組織,所以可以明顯降低潛水員得減壓病的風險。
而且它還能減少空氣密度,讓潛水員能夠更加輕鬆的在水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