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安娜嚴肅的問道:你的意思是中國的教育體製和文化傳統,其實是束縛孩子思維的囚籠?
唐寶不置可否,換了一種說法:
一百多年來,麵對西方的衝擊,中國經曆了舊世界的坍塌。但在廢墟之上,我們的新文化卻遲遲沒有建立。
文化的坍塌,始於道德的坍塌;文化的重生,也必然始於道德的重建,這一代的中國人應該是互聯網的原住民,借助移動互聯網,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的連接世界,了解世界!
但我們仍然無法逃脫掉信息繭房帶來的信息偏差,我不想說之前媒體對我的報道,這沒有意義,我想說,有多少人遭受過和我一樣的網絡暴力,有時候殺人的不是刀槍,而是語言,語言比刀劍更可怕,也更危險!
我們中國人對自己幾千年的文化帶著一種驕傲,我們覺得你們的曆史太渺小,也太短暫,所以文化上我們有種高高在上的自信!這種自信其實根植於我們內心,所以我們很少去看國外的哲學家的書籍!很多網上的人看到西方國家的哲學家發表了一種書籍和觀點,本能不是說我拿過來研究一下能不能為我所用,對我的生活有什麼意義!
而是我看一下,是不是我們老祖宗的話,已經高屋建瓴的從其他方麵說過這個問題了,所以看到早在三千多年前,春秋戰國就有談過這個問題,就覺得與有榮焉,其實他自己可能並未讀過任何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了解這些,不過是獲得內心的一種自我尊重感!
這是因為中國傳統道德具有很強的階層性,常常把人分為士農工商,或者說更簡單點,君子和小人!對君子,也就是貴族做出各種各樣的道德規範,而對“小人”,也就是普通人,則完全不做要求。
翻遍儒家經典,能看到各種各樣的道德規範,但無一例外,幾乎都是對君子的要求:“君子遠庖廚”、“君子坦蕩蕩”、“君子固窮”、“君子成人之美”……
那對小人有什麼要求呢?沒有什麼要求了,所有經典都沒說,可能在聖賢眼中,普通人隻是種地乾活的工具,並不值得關心。
這種差異,並不是寬容,更像是傲慢。孔孟特彆看重社會精英的引領作用,認為少數人代表了普遍的意識形態,卻沒有看到,這些千千萬萬的“小人”才是社會道德的普遍表現。而且,隻對君子做出這些那些的要求,很容易讓人陷入道德上的虛無主義——我沒有道德,你就彆想道德綁架我;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彆人,最後誰也不遵守道德,造成全社會的道德淪喪。
除了小人,女人更是得不到傳統道德的尊重。從始至終,傳統道德始終不能平等對待女性。
在思想層麵,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法家,要麼對女性不做任何道德要求,要麼就是男女完全是基於一套不同的道德標準。如果說君子與小人都是男人,隻是根據文化水平和影響力,而視為兩個不同的階層,那麼男人和女人,則完全被他們看成不同的物種。
有句抱怨女性的話說了幾千年,“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但在客觀事實上,能把女子與小人並列,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在輿論層麵,對女性的汙名化無處不在。“妒”、“奸”、“妄”、“婪”這些負麵詞彙,全部都帶有女字部首,其實都是在給女性貼標簽。
在製度層麵,建國以前,中國一直實行一夫多妻製,甚至在部分朝代,女性甚至是一種可以隨意買賣的商品,男人之間彼此贈送小妾是一種時尚,這樣的道德傳統,本身就是最大的不道德。
要衝破這種道德觀念,我實在沒想到,靠的不是思想的改革,而是男女比例失調,中國的丈母娘將女性的地位提高了,但其實換句話說,其實是將女性的生育權和性權進行物化,作為彩禮和男性進行一次性資源交換!
這難道是尊重女性嗎,怎麼看都是一場赤裸裸的金錢交易!
我們的傳統文化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有限愚民,統治民眾,給民眾降智!我覺得這是為什麼儒家思想難以在內部被打破的關鍵,因為無法完成自我的革新!隻有靠外部的革命才能打破這種思維的桎梏!
其實這一點在儒家、道家思想中體現得還沒那麼明顯,因為儒家和道家的表麵工作做的好!在法家思想中,則是毫不掩飾其意圖。《商君書》中曾明確提出,治國應該“愚民、貧民、弱民、辱民”,讓人民愚昧、貧窮、疲弱、沒有羞恥心。
這比伏爾泰所說的“愚昧是產生專製的唯一土壤”足足早了兩千年,讓人不禁感歎中國傳統文化在這個方麵的“先知先覺”,可是這也是一種悲哀吧,文化,道德,傳統,是不是束縛了孩子們的思維,我不知道,但總有人會清醒的看到世界的變化!
誠然,曆史上儒家思想對這樣的愚民政策也曾提出過異議,但最終妥協的結果不過是“事兒能這麼做,話不能這麼說”。
中國傳統道德一直是強調獨斷的,單一的,不能容忍不同的聲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