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臉色瞬間大變:“劉公山這是想做什麼?殺喬瑁,聚錢糧,他難道不知道這會引起眾怒嗎?”
對於劉岱這離奇的舉動,劉備難以理解。
就一個大家齊心分名望的事,怎麼就變得如此複雜了?
鄭平眼神深邃,嘴角泛起一絲嘲諷意:“果然,越是到了爭搶名望的時候,這群人自私自利的心態就越發的明顯。”
“會盟討董如此,救濟青州饑民也是如此。”
“劉岱殺喬瑁是在立威,聚錢糧於東平國是在區分異己,他想借此機會,執掌整個兗州!”
劉備不由怒道:“以殺立威,豈能讓人心服口服?劉公山此舉,不僅犯了眾怒,還會讓兗州錢糧難以運往青州。”
本以為劉岱是最不會出問題的一環,結果偏偏最先出問題的就是劉岱。
人心不足蛇吞象。
劉岱雖然想給青州支援錢糧,但比這更重要的是,劉岱想將救助青州饑民的名望一個人給包了!
東平國的能支援給劉備的糧食不多,劉岱得不到多少名望。
但若是能聚兗州錢糧,以兗州之名將錢糧送往青州,那這名望可就不小了。
到時候天下人都知道,兗州刺史劉岱、義救青州。
而如張邈、袁遺、袁敘等人,就隻能匍匐在劉岱的名望之下!
可張邈等人,又豈會是甘居人下的?
劉岱殺喬瑁立威,就能殺張邈立威,殺袁遺立威。
將錢糧聚集在東平國就更不可能了!
誰知道劉岱會不會趁機招兵買馬,再攻殺各郡?
“顯謀,可有良策製止?”劉備看向鄭平。
這兗州的錢糧若是運不來,青州就會缺少一大批可以用來賑濟饑民的錢糧。
鄭平搖頭冷笑:“劉岱自己尋死,誰也救不得他。是我小覷劉岱的野心,高看他的器量了。”
“既然不想要這名望,那也彆怪我不顧同州之情了,彆以為這就能讓我束手無措。”
“使君可立即去信給陶謙,讓他準備接受接受十萬饑民。”
“同時調回子義,護送十萬饑民南下!”
“再去信琅琊國臧霸,有敢劫掠者,便是跟整個青州為敵!”
第(2/3)頁
第(3/3)頁
陶謙的目的,鄭平很清楚。
什麼錢糧運輸損耗大,都是借口。
陶謙是想將這十萬饑民安置在東海國,不僅能增加大量的人口,也能助陶謙平衡徐州的各方勢力。
但陶謙的這個述求,對劉備而言並沒有損害。
相反。
這十萬饑民南下安置在東海郡,不僅能增強青徐之間的聯係,也能將劉備的名聲傳到徐州。
在鄭平的整個天下大勢的謀劃中,這樣的部署是有利無害的。
若陶謙能更豪氣一點,安置個二十萬饑民,就更妙了。
天下紛爭不斷。
不論是幽州、冀州,還是兗州、豫州,幾乎都是州牧刺史跟各郡的太守國相不和。
這些野心家之間,勢必都得刀槍比一比才行。
唯有徐州在未來兩年相對安穩一些。
將饑民安置在東海國,有陶謙的許諾和東海糜氏的存在,讓這些饑民勉強吃飽是沒問題的。
至於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水平.
亂世之中,能活命就已經是奢望了。
想要安居樂業,唯有青州錢糧富足、劉備立足天下之日。
仔細斟酌了鄭平的計略,劉備凝聲道:“既然陶使君主動請求將十萬饑民安置在東海國,想必陶使君能有足夠的錢糧。”
“這事可以允諾!”
“可惜啊,若其他州也能有這個想法,就不用運糧來青州了。”
鄭平淡然一笑:“使君,切勿有這般想法。陶使君主動將這十萬饑民安置在東海國,跟糜子仲是息息相關的。”
劉備一愣:“子仲?這又是為何?”
鄭平輕笑:“使君是否還記得,糜子仲上回仗義相助,使君回饋了《汜勝之書》《四民月令》和《曲轅犁》。”
“這東海國也屢遭黃巾破壞,地廣人稀,有大量的無主荒地。”
“贈糜子仲《汜勝之書》《四民月令》還是《曲轅犁》,本就是希望糜子仲來年能獲得大豐收。”
“陶使君亦是逐利之人,既然有增加作物產量的方式,那麼自然就不肯錯過。”
“但不論是《汜勝之書》還是《四民月令》,目前都不適合單個的田戶,而更適合擁有大量田戶、耕牛的世家豪族,以及用於官府屯田。”
“陶使君想用這十萬饑民在東海國屯田,如此一來,陶使君來年就能獲得更多的糧食充盈府庫。”
劉備會意:“雖然屯田民比一般的田戶賦稅更重,但當前唯有先解決饑民的溫飽,才能再談其他的。”
“隻是我先前已經有了承諾,如今再驅饑民入東海國,他們如何能信我?”
鄭平笑道:“此事不難,青州天寒,徐州相對溫和,可優先呼籲家中房屋破敗的前往東海國。若是願去的,官府會贈禦寒衣物。”
“如此一來,也能暫時解決禦寒衣物不足的困難。”
“同時承諾這些南下的饑民,使君也會來東海國走訪,若饑民在東海國不能溫飽,最多一年,使君會將他們接回青州。”
“使君要謹記,我們隻是承諾陶使君將青州饑民安置在東海國,但並不意味著這些青州的饑民使君就不能管了。”
“倘若這些青州饑民在東海國過得不好,使君就有權將其接回青州!”
劉備仔細揣摩鄭平的話:“原來如此,相當於這些青州饑民隻是我暫借給陶使君的,但陶使君會同意嗎?”
鄭平哈哈一笑:“陶使君怎麼會不同意?他要這些饑民是為了賺取更多的糧食,若饑民不滿就會滋生叛亂之心,這個時候陶使君將不滿的饑民送回青州。”
“不僅不會讓使君對饑民失信,陶使君也能避免饑民叛亂的隱患。”
“而使君和陶使君也能因此而締結同盟情誼,他日一方有難,另一方也能出錢糧兵馬幫襯。”
“皆大歡喜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劉備恍然大悟:“顯謀妙計啊!如此一來,兗州變故平添的風險,也能借徐州之力穩住了。”
鄭平點頭:“但此事還得使君親自跟陶謙見一麵,利弊權衡,各取所需。”
(本章完)
80.
.
h
第(3/3)頁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