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提到劉虞,公孫瓚的臉色變得更難看了。
十年時間,公孫瓚以軍功累遷騎都尉、中郎將、破虜校尉、都亭侯、奮武將軍、薊侯,可謂是春風得意。
然而,因為劉虞的懷柔之策,公孫瓚難以再殺敵立功,這官職和爵位就升遷不上去了。
沒有軍功,對於邊防武將而言,就等於被抹殺了前途。
斷人前途,如殺人父母!
“劉虞老匹夫,難道還敢壞本將大事?”公孫瓚明顯怒氣上頭,對劉虞也是直呼老匹夫。
鄭平輕搖羽扇,對公孫瓚和劉虞之間的矛盾有了更深的了解。
公孫瓚已經不在乎是否會跟劉虞決裂了!
“大司馬節度幽州,亦有節製公孫將軍的權力。”
“如今公孫將軍雖然受袁紹誆騙,但這隻是公孫將軍跟袁紹的私下約定、並未公開。對於大司馬而言,公孫將軍借南下討董之名攻伐鄴城,本就已經違了律令。”
“倘若袁紹遣使者往大司馬處狀告公孫將軍擅自攻伐之罪,公孫將軍以為,大司馬會斥責誰?”
“誠然,公孫將軍有精銳步騎可以勢壓袁紹,但大司馬若響應袁紹求救、出兵截斷公孫將軍歸路,公孫將軍腹背受敵,又該如何自處?”
“倘若公孫將軍回軍攻打大司馬,以下犯上是叛逆之罪,這幽州士民又有多少人會支持公孫將軍?”
“袁紹禍水東引成功,就可在鄴城坐視鷸蚌相爭,伺機牟利,甚至還可以受大司馬邀請來幽州平叛。”
“仇者快意,親者痛苦,如此結局公孫將軍可還滿意?”
寥寥數語,讓公孫瓚臉色陰晴不定,顯然內心在不斷的糾結。
雖然恨不得將劉虞攆出幽州,但公孫瓚也清楚:可以陽奉陰違不聽調令,但真要在這個時候跟劉虞互相攻伐,得利的隻會是袁紹。
“鄭彆駕,依你之見,本將就得忍了這口惡氣了?”公孫瓚語氣有些凶狠。
鄭平笑道:“公孫將軍誤會了,這惡氣自然得出,但不能如公孫將軍這般直接舉兵鄴城。”
“兵法有雲:誘其必應,攻其必救。唯有洞悉對手的動向和弱點,揣摩對手的謀劃和意圖,施以權略,方能讓其不戰自亂。”
公孫瓚的臉色舒緩了不少:“鄭彆駕既有良策,還請直言。”
鄭平踱步搖扇、清眸深邃:“袁紹竊奪冀州,矯刻印璽,雖然自封冀州牧,但終究隻是個偽職,名不正而言不順。”
“袁紹可以狀告公孫將軍擅自攻伐鄴城,但公孫將軍也可以狀告袁紹背棄盟約擅奪冀州、阻撓勤王之兵南下。”
“先謀取大義之名,再定奪出兵之事。”
公孫瓚醒悟:“本將雖然駐紮邯鄲城,但並未對鄴城動過一兵一卒。袁紹假托韓馥之名拖延時間,消耗了本將的軍糧,讓本將不得不返回幽州。”
“若不提本將跟袁紹的私下約定,僅以表麵而言,本將的確是南下勤王被袁紹阻撓、無奈返回幽州。”
“劉虞也不能因此而問罪本將。”
“如此一來,本將就可以驅兵鄴城了!”
鄭平搖頭:“公孫將軍,鄴城不能打,至少現在還不能打!”
公孫瓚語氣有些不愉:“鄭彆駕,劉虞不能問罪本將,本將為何不能打鄴城?”
鄭平耐心解釋道:“大司馬同時得到袁紹和公孫將軍的互相狀告,難以辨彆誰對誰錯。若驅兵打鄴城,那就等於坐實了公孫將軍曾擅自攻伐鄴城的罪名。”
“這個時候,誰先出兵,誰就有罪!”
公孫瓚有些不耐煩:“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如何才能出這口惡氣?”
倘若是彆的人,公孫瓚早就暴脾氣攆人了。
但眼前的青年,不僅僅是劉備最信任的青州彆駕,還是北海大儒鄭玄的兒子,公孫瓚也得強忍內心狂躁。
鄭平依舊是淡定如常,羽扇輕搖間,妙語迭出:“送公孫將軍一個常山國和一個中山國,可否出得了這口惡氣?”
公孫瓚愣住:“袁紹會同意送?”
鄭平笑道:“袁紹是否同意,並不重要!因為這是是使君的意思。”
“常山掾張逸是我的姑丈。來見公孫將軍之前,常山相孫瑾就委派姑丈來青州,希望青州跟常山國結盟共抗袁紹。”
“但使君深知公孫將軍有建功立業的追求,於是提議讓常山國依附幽州,公孫將軍委任大將駐兵常山國,替常山國抵擋黑山賊兵!”
“常山國又離魏郡不遠,公孫將軍駐兵常山國,每日裡在袁紹眼皮子底下演練兵馬,但袁紹卻對公孫將軍無可奈何,難道不夠解氣嗎?”
“中山國又在常山國北麵,常山國依附了幽州,中山國同樣隻能依附幽州。”
“公孫將軍不費一兵一卒,就白得了冀州兩個國,這口惡氣出得可爽?”
第(1/3)頁
第(2/3)頁
公孫瓚興奮起身,這眼神中掩飾不住激動。
“雖然少了魏郡、鄴城和钜鹿郡,但有中山國和常山國在,本將亦不是很虧。”
“袁紹費儘心思,最終還是讓本將得了利,心中定然憋屈。”
“到時候袁紹肯定會想辦法來打常山國,而本將就有了出兵的理由了,即便是劉虞也不能阻止。”
“哼!定要讓那袁紹有來無回!”
“鄭彆駕妙計,本將佩服!”
公孫瓚哈哈大笑,這心中的幾分不快也消失無蹤了。
亢奮的公孫瓚也忍不住起身踱步:“玄德如此助本將,本將也不能虧了玄德。鄭彆駕,青州可有難處需要本將幫襯的?”
這以前的小弟還是如此仗義,公孫瓚這顆當大哥的自尊心又得到了極強的滿足感。
鄭平搖扇道:“青州除了錢糧,其他什麼都不缺。”
公孫瓚豪邁一揮手:“本將這就遣人籌措些錢糧,給玄德送去!”
鄭平拱手道:“公孫將軍仗義!但要得到中山國和常山國,還需要公孫將軍受些委屈!”
公孫瓚一愣:“什麼委屈?”
鄭平扇指涿郡:“常山國和中山國雖說是依附公孫將軍,但名義上得依附大司馬,如此才能避免袁紹故技重施,在大司馬處誣告公孫將軍。”
“因此公孫將軍得受些委屈,暫時向大司馬服軟,大司馬才會放心讓公孫將軍駐兵常山國啊。”
公孫瓚的臉色再次陰晴不定。
向劉虞服軟?
這怎麼可能!
“鄭彆駕,必須如此嗎?”公孫瓚很不情願。
鄭平循循道:“公孫將軍,大司馬要的是北境安穩和睦,因此才會懷柔烏桓各部族。”
“而公孫將軍要的是建功立業,因此不希望烏桓各部族歸附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