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青州銳士雖然成軍不久,但有劉備和鄭平對於禁的支持,已經初具雛形。
不僅保留了凶戾之氣,也對軍紀有了敬畏之心。
“青州銳士原本有五千人,經過這幾個月的考核篩選,踢掉了不合格的銳士千餘人,目前尚有銳士三千七百二十一人。”
“這個月的訓練結束,我準備再踢掉三百人。”
於禁的話聽得諸葛亮一陣心驚,忍不住問道:“能選入青州銳士的皆是凶猛之士,踢掉這麼多人會不會太嚴苛了?”
“而且這些人被踢掉,若是再讓他們回歸屯田,恐怕會滋生事端。”
於禁有些驚訝諸葛亮的敏銳,解釋道:“兵貴精不貴多!年底的考核後,青州銳士隻會剩下兩千人。”
“被踢掉的人不會回歸屯田的,他們會繼續參與訓練,直到合格後編入預備營,用於青州銳士戰損時的補充,以及臨時征召。”
“這也是讓青州銳士能儘可能保持戰鬥力的方式。”
“沙場征戰,避免不了戰損;若是隨意征募士卒補充,會破壞青州銳士的作戰風格。”
五千人隻選拔兩千人成軍!
這種精兵的訓練方式,讓諸葛亮除了震撼外,多的是深深的思考。
鄭平則是看著眼前的銳士,腦海中有了新的打算。
“於司馬,若要讓青州銳士投入戰場,還需要多少時間?”
“誰負責統兵?”
“使君親往!”
“一個月即可。”
“那就一個月!一個月後,挑出兩千最精銳的銳士。”
於禁頓了頓,眼神多了一絲期待:“彆駕,末將能否隨使君同行?”
鄭平不答反問:“你若離開,銳士營可有人能約束軍紀?”
於禁頓時黯然:“尚無能將。”
牽招雖然是兵曹從事,但隻負責銳士營的兵甲武器糧草等方麵的協調,並不直接參與銳士的訓練。
鄭平笑道:“於司馬不必惋惜,以後多的是機會。”
“待使君返回,你再去詢問使君青州銳士的實戰效果。”
“這才是你要爭取的!”
鄭平的提醒讓於禁醒悟。
跟劉備交流青州銳士的實戰效果,可以讓於禁拉近跟劉備之間的關係。
這不會比跟著劉備出征受到的恩信差。
於禁連忙拱手道:“末將謝彆駕提點。”
這心中鬱結消失,於禁在鄭平的授意下,帶著諸葛亮在銳士營視察,耐心的解釋諸葛亮提出的任何疑惑。
於禁不是一個不懂人情世故的武人。
諸葛亮十歲出頭,就得到劉備和鄭平如此的器重,很明顯是要重點栽培的。
如果以後還要跟著劉備,那麼結好諸葛亮是有利無害的。
至於私藏練兵之術?
於禁根本不需要私藏!
難道還要去擔心一個十歲出頭的稚童跟自己搶功勞嗎?
相反,具言相告,不僅讓諸葛亮承受這份指點之情,也能得到劉備和鄭平的好感,這以後遇上事了也能幫襯。
諸葛亮在軍營待了兩個時辰,從一開始的拘謹謹慎、對士卒凶戾之氣的下意識畏懼,到現在已經基本適應了軍營的氣氛,也能時不時的跟於禁探討一下書上得到的軍事知識。
而諸葛亮舉一反三的敏銳,也讓於禁更堅信了自己的判斷:一定要結好諸葛亮!
一直到了黃昏,諸葛亮這才意猶未儘的離開銳士營。
不過在離開之前,鄭平讓於禁給了諸葛亮一塊銳士營的出入令牌。
小心翼翼的將令牌放進懷中,諸葛亮的小臉兒更是興奮。
這意味著,以後可以隨時出入銳士營來印證書上學來的知識了。
“兄長,阿亮會認真貫徹知行合一,將書上的知識跟實際結合,避免成為紙上談兵之輩。”諸葛亮抱拳行禮。
鄭平搖著羽扇,向於禁吩咐道:“本以為阿亮會忍不了苦,沒想到答應得這麼乾脆。”
“於司馬,我不要求阿亮能如驍將悍卒一般策馬殺敵,但這軍旅的基本訓練不能懈怠了。”
第(1/3)頁
第(2/3)頁
“自今日起,每隔三天,讓阿亮來銳士營訓練兩個時辰,以打熬氣力為主,輔之以騎術、弓箭和長劍。”
“隻要不死不殘,一切以銳士營的規矩來。”
話音一落,諸葛亮的小臉兒瞬間變得慘白:“兄長,我還要參加訓練?”
不死不殘都說出來了,這真的是訓練嗎?
鄭平微微斂容,大手輕輕拍在諸葛亮左邊的肩膀上:“阿亮啊,大丈夫之誌,當在天下!要定天下,文事和武事缺一不可。”
“而知行合一,也更需要一個強健的體魄!”
“身體才是實現人生大誌的關鍵啊!”
“伱放心,銳士營的醫官,還是我專程向元化兄借來的,醫術雖然不及元化兄高明,但治療一些訓練時的傷勢還是可以的。”
“於司馬也不會讓你跟著那些悍卒訓練凶險的科目,除非你從馬背上摔下來,否則是不可能傷殘,也不可能喪命的。”
鄭平雖然在述說事實,但聽在諸葛亮耳中,卻讓諸葛亮下意識的打了個寒顫。
“我今天,為什麼要跟著來銳士營啊!”諸葛亮暗自長歎。
諸葛亮十歲出頭,正是修習文武的最佳時機。
鄭平對諸葛亮寄予厚望,不希望以後諸葛亮因為身體不行而累壞了。
身體有多重要?
無數人告訴我們,身體才是乾大事的本錢。
瞧瞧司馬懿。
硬是憑著硬朗的身體,將諸葛亮活活給拖死了。
因此對於諸葛亮的培養,鄭平一開始就是將諸葛亮按文武全才的標準來的。
返回學堂的路上,諸葛亮詢問起青州銳士投入戰場的事,眼神有些躲閃:“兄長,你剛才說,使君要親自統兵?”
“你想去?”鄭平一眼看穿了諸葛亮的小心思。
諸葛亮被道破心思,一本正經地道:“所謂知行合一,就不能隻訓練,不經曆實戰。兄長十四歲就仗劍殺人,因此才會臨危不懼、臨危不亂。”
“阿亮雖然年幼,但也想效仿兄長一般,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