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縣城西關,有一家名字叫“馨香源”的釀酒作坊,坐落在一條青石板鋪成的小巷深處。這便是周家的馨香源燒酒作坊。
周家釀酒的曆史可以追溯到百年之前,祖傳的釀造工藝代代相傳,成為東北地區的釀酒行業中的傳奇。
周伶康,現在周家釀酒的傳人,如今已年過六旬。他的一生,見證了馨香源燒酒的輝煌與滄桑。兒時父親起名周伶康,就是希望周家男兒能夠像劉伶和杜康那樣,繼承先輩傳統,發展家族釀酒技藝,能夠釀造出流傳後世的美酒佳釀。
年輕時,周伶康便跟隨父親刻苦學習釀酒技藝,繼承了家族的釀酒秘方。使用傳統工藝堅持每年收集辣廖花、麥麩作曲,高粱苞米混合釀酒,秘技窖藏勾兌,多種獨特的釀造方法,使得馨香源燒酒香氣撲鼻,口感醇厚,令人陶醉,馨香源品牌響徹東北地區。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東北土匪橫行,周家也未能幸免。有一年,周伶康的家人在回家祭祖的路上,不幸被土匪綁票。
土匪綁票的目的就是因為他們是釀酒世家,便獅子大開口,不但勒索大批銀元,還索要釀酒絕招。麵對土匪的威脅,周伶康堅定地遵從祖訓,誓死不泄露釀酒秘方。土匪惱羞成怒,殘忍地將周伶康的家人撕票。
失去家人的周伶康,悲痛欲絕,但他深知,馨香源燒酒是周家幾代人的心血,他不能讓家族的傳承斷送在自己手中。他擦乾眼淚,獨自一人經營著酒莊,努力將家族的釀酒技藝發揚光大。
歲月流轉,馨香源燒酒的名聲在東北地區越發響亮。每當酒壇開啟,那濃鬱的酒香總能吸引無數聞香客。
他們下馬駐足,品嘗著美酒,不禁沉醉其中。周伶康也因此結識了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他們一起探討釀酒技藝,共同傳承著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如今,周伶康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堅守在酒莊,悉心照料著每一壇美酒。他時常想起逝去的家人,心中充滿愧疚。為了彌補這份遺憾,難免借酒澆愁,年複一年,得到一個酒迷糊的外號,把他的名字周伶康都丟失了。
四年前新任警長趙銀生,從外地調入呼蘭任職,很快就被傳統工藝釀造的馨香源美酒折服,為了迎接上級領導檢查工作,加強和基層組織下屬聯係,彙聚人心做好工作,抽出一批經費籌建了呼蘭飯莊,交與呼蘭縣本地新認識的地痞街溜子趙高山、趙小河兩弟兄負責管理。
四年來,在趙銀生的幫助庇護下,趙家兄弟在呼蘭縣呼風喚雨、所向披靡,東擋西殺、無往不利。
今天在呼蘭飯莊一起吃飯的一個是警長趙銀生,一個是大案隊長李二毛,另一個是治安隊長孫大發。
這也是呼蘭縣警局兩個大隊的大隊長,現在,經過近四年的慘淡經營和辛苦運作,呼蘭縣警局團結一致、上下一心,現在的呼蘭縣警局是上下一心,鐵板一塊。
李一帆回到了大車店,思考再三,又打聽呼蘭縣城內的賭場在哪裡?在大車店夜晚值班人的指點下,到呼蘭縣城趙家兄弟看管的賭場,小賭一把輸贏不論,回到大車店安然睡下。
次日一大早,李一帆走出大車店,在附近找一家早餐店吃早飯的時候,打聽到西關馨香源燒酒作坊,竟然發現原來距離並不遠,和呼蘭縣城西關大車店很近。
馨香源燒酒作坊有三間臨街門麵房,一間屋子存放高粱、苞米等原材料,一間房貨架上擺滿大小酒壇子,密封保存,壇子上有馨香源的招牌字號。另一間房子是穿堂過道,兩邊放滿兩溜大酒缸,三間門麵房酒香四溢。
後院有半畝地大小,有一個地下酒窖入口,地下不知道大小,院內放置著空酒壇、木柴等雜物。
廂房一溜兒敞篷,釀造設備有蒸糧食的大鍋、拌酒曲的平台,發酵的大酒缸,蒸餾酒的設備有收集冷凝等設備!
李一帆進門就喊:“買酒了,人在不在?”
作坊裡沒有人答應。
李一帆繼續喊:“誰在賣酒啊?有人買酒了!”
酒缸後邊的破麻袋堆裡,站起來一個花白頭發佝僂著身子的老頭,迷糊著兩隻眼睛,目光沒有焦點地看向門口,問道:“要多少酒?”
李一帆問道:“一次要五十壇燒酒,啥時間能發貨?”
老人道:“燒酒作坊開不下去了,做主的人出去了,你找彆的作坊吧!”
說著話就準備再次躺下了。
李一帆趕緊拉住老人說道:“你是開酒坊的人,開飯店把吃飯的趕走,哪有這樣做生意的啊?”
老人說道:“我的生意被人盯上了,收的徒弟被誣陷和買酒的人打架,讓警局抓走在在拘留室拘押,拘押期間又打架鬥毆死了,我收養的兒子下鄉收糧食,半路被人訛詐發生互毆,也不明不白地死了。
我自己喝酒喝醉了,醒來發現竟然在賭場裡,自己還欠下賭債打有欠條,全部作坊都抵押給賭場了。我一無所有了,嗬、嗬、嗬,我,辛苦一生,一無所有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