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興安嶺南麓葫蘆穀。
李一帆對買來的五十斤人參籽晾曬兩日消毒殺菌後,浸泡在水中兩小時,撈出晾乾水分,伴同體積砂子後,撒播在催芽苗床上,上邊蓋五六公分厚腐殖土保溫保濕開始催芽。苗床上覆稻草增溫保濕。
隔一周進行一次翻種檢查,等待發現種子全部裂口膨脹就可以到山裡播種了。
山裡準備好的林下參播種地塊,雜草、灌木、落葉、樹根、亂石都已經清理完畢,周圍已經做好防人防野獸進入的荊棘、柵欄和圍檔設施。
播種林下參前幾年隻要做好看管工作就行,四年以後就要增加獵狗或者專人值守了。
原計劃是播種園參,最後考慮多方麵因素,還是播種林下參效益最好。
林下參也稱“林下籽”,“籽貨”,是人工方式將園參種子播撒於深山密林中,種子自然發芽、在野生環境中自然生長,經過若乾年後再采收的人參叫做林下參。
利用野山參的小撚子,移栽到仿山參條件下,自然生長十到十五年而育成的人參。采挖山參時挖到的山參幼苗,棄之可惜,重新栽入山林中,令其自然生長,若乾年後挖出利用,民間習慣叫山參“趴貨”。
培育林下人參是一種高效複合生態的經濟係統模式,它的發展將有效地控製和減少毀林種參的麵積,且能生產出具有野生人參特點的無汙染、高價值的高檔商品人參,從而緩解了高經濟效益人參種植業與高生態效益的林業之間的矛盾。
這種播種方式對於促進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森林資源經濟效益和產業生產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林下參的蘆頭比較獨特,蘆細長而碗稀疏,多呈細長的“線蘆”或節間十分明顯的“竹節蘆”狀,無典型的園蘆,絕無“三節蘆”或“兩節蘆”。艼細長,下順,棗核艼極少。
十年以後的林下山參進入增重期,蘆碗長得碩大而顯眼。二十年後,蘆碗長得更大,表明林下山參進入快速增重期,莖杆粗壯。形成整支蘆頭的蘆碗由下至上明顯增大,而野山參蘆頭的蘆碗由下至上慢慢增大,大小不明顯。
林下山參年限短,隻有兩節蘆圓蘆和馬牙蘆,缺少象征年限久老的堆花蘆,而且新鮮的林下參,水分未失,其蘆形和碗形尚可,一旦製成乾貨,蘆形細瘦,蘆碗幾乎消失。
林下山參主根色白,體胖,質嫩,東北參農俗稱“白胖小子”、“白胖娃娃”。野山參年限長,增重慢,色黃白,體靈巧,質結實。林下山參有靈體,順體,太肥的土地也會出笨體。分腿自然,小腿顯嫩,質地雖不太堅實,但疙瘩體、順體、橫體皆有,且分腿(分襠)靈活,雖無野山參的錐形尖腿,但不臃腫而顯順長形。
十年生以上的林下山參,須稀少而長,隻有二三條。但支須不清而茂盛,又細又軟無韌性,遠非纖維化,不像野山參的主須清,支須也清,極富彈性。
兩塊參田都是在山峰麵東側山坡上,半陰半陽地帶,周圍生長著樺樹、榆樹、榛子樹、櫟樹闊葉林少量針葉混交樹林,坡度在二十度以下,腐殖土肥沃深厚、濕潤,排水順暢的環境。
麵積超過五畝以上的土地麵積,這樣的標準的土地在森林裡的確是稀少,找到兩塊地更是不容易。
家裡催芽的參籽已經全部裂開,可以播種了。
全部實施條播,行距一尺左右,株距六寸左右,播種深度一寸半到兩寸,單粒播種!播種後覆土掩埋。
為了加快播種速度,動員十幾個人一起開溝、撒種、覆土,分工合作緊密配合,五天播種一塊地。兩塊地十天後播種完畢。
林下參最少要等到十五年到二十年才會出參。
二十年後的人參價格會上漲到多少價位呢?
看管林下參春天要清理落葉,夏季要清理雜草和灌木叢,秋天要防止枯木樹枝砸下。
全年防止人、獸侵入和破壞!四年後可以考慮摘除夏季生長的參籽防止養分流失。
隨時整理附近樹木枝丫,保持周圍遮陽效果不超過百分之六十。
看管這些林下參的重任就讓莫日根操心了。
準備回家的時候,半山坡的路邊上,竟然在一棵白樺樹的枯樹洞裡,發現有一窩土蜜蜂!
李一帆早就製作了二十個蜂箱,火燒消毒、蜂蜜塗抹,時刻準備著迎接蜜蜂群前來入住定居!
想得到美味可口的蜂蜜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收到野生的蜜蜂群。
約公元前7000年的中石器時代,人類已學會從自然環境中采集蜂蜜,如樹洞與岩縫中的蜂巢。
進入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5000年後),隨著陶器製造技術的發展,地中海地區的人們開始使用瓦罐等陶器作為人工蜂箱,便於采蜜。
古埃及等地則采用粘土等材料製成重疊長管作為蜂箱。隨著農業社會進步,筐簍、陶器等多樣化容器被應用於養蜂。
至16世紀,科學與技術的飛躍使養蜂者對蜜蜂生物學有了深入理解,養蜂技術與管理方法顯著提升,標誌著養蜂業正式成為一項專業事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