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鍋飯啊!”
餘陽斜躺在小洋樓書房的靠背椅中,拿起桌子上的軟盒華夏,點燃一支。
大鍋飯在另一個時空,被許多人批判,認為這種模式滋養了懶惰,遲緩了經濟,令各地越過越貧窮。
殊不知,保留這種模式的地方,反而成了人們搶破頭也要進去的存在。
比如軍部、央企、國企、公務員、事業編。
而在餘陽的印象中。
十裡營的大鍋飯,家家戶戶搶工分,各個大隊搶生產。
大人白天種地,老人村口編筐,小孩放學割草,甚至就連不太聰明,或身有殘疾的人,也被安排蹲在路邊撿牛糞。
等到農閒,一起修路,一起築堤,一起蓋房子,一起打靶。
即便高速公路承包商資金不足,人們依舊修好了385路段。
即便積攢的大部分財富,上繳國家,少部分留在本地,人們依舊采購了五輛大型拖拉機,焊接了眾多機械農具,建造了一座新型隧道窯,創辦了一座煤球廠。
彆看這些算不上什麼,但在這個貧窮落後的地方,十裡營卻沒有凍死人,更沒有餓死人。
以至於,直到96年,十裡營才在上級的勒令下,解散了公社。
也就從那時候開始,十裡營必須依靠財政撥款,才能延續。
因為土地分包下去,你要交供糧,要繳納各種費用。
年輕力壯的家庭還好,男子外出務工,女人留家種地。
但老邁的家庭怎麼辦?
他們隻能把地均給兒子,讓子女承擔供糧和各種費用,而子女生活負擔加重,哪怕外出打工,也供不起一個高中生。
所以,承包十裡營3萬畝耕地,餘陽隻要承擔公糧,三元農業就無需支付多少租金,即便每年10元,也有人願意。
如果開出一些條件。
比如把耕地租給我,我給你養老,估計孤寡老人們敢當場認孫子。
比如把地租給我,我幫你們改造火炕,估計十裡營絕大多數農戶搶著支付1500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