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不可一日無君,楊廣駕崩之後大隋江山就已經正式崩壞,天下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民間再無公認的皇帝。
長安李淵逼迫楊侑禪讓稱帝,薛舉在金城稱帝,蕭銑先稱王後稱帝,宇文化及兵敗後亦是瘋狂了一把於魏縣稱帝,便是梁師都也於朔方稱帝,建國號梁。
竇建德自稱長樂王,林士弘自稱南越王,尚未來得及稱帝,不過想來也會太久。
普天之下幾人稱王幾人稱帝,隻有杜伏威自稱總管,而遼東郡公楊虛彥,雖兵多將廣,卻並沒有稱王稱帝,依舊打著大隋的旗號,做自己的遼東郡公,但兵鋒卻向西向南而去,顯然並不滿足於當前的地盤。
慈航靜齋決定代天選帝,偏偏的又將選帝的地方放在了洛陽城,其意不良昭然若揭,楊廣、楊虛彥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一時間謠言四起。
有人說慈航靜齋選擇洛陽作為選帝之地最適合,畢竟此地有皇氣,又是隋帝楊廣選定的東都,商貿發達交通便利,慈航靜齋欲重演當年事,在大隋東都重新開始一個新王朝的統一過程。
換句話說,洛陽之主便是慈航靜齋選定的未來皇帝。
這個結論一出,兩個人最為心動,一個便是王世充,雖明知道楊廣仍在,上林苑更是皇室成員紮堆,可他們卻絲毫沒有入駐洛陽城內的想法,非常放心的將整個洛陽城交給自己鎮守打理。
雖有將自己放在明處當靶子的意思,可洛陽城名義上就是自己在統領,便是同居一城的獨孤閥也對自己客氣三分,絲毫沒有爭奪洛陽掌控權的意思。
若慈航靜齋選擇自己為帝,自己有可能重走當年楊堅的路,統一天下嗎?
他仔仔細細想了一遍,得到的答案是:大概率不能,畢竟此時的楊氏皇族絕非當年的宇文氏可比,自己這邊高手嚴重不足,便是依靠佛門也不行,除非
想到大明尊教,王世充幽幽一歎,過去還有可能借助一二,現在卻是太遲了,自楊虛彥控製了涿郡、馬邑,大明尊教便對他頗為依仗,根本不敢與之為敵,更不要說支持自己與之抗衡了。
除了王世充,還有一人更是心動,那便是瓦崗李密,相比王世充,他的身世更加高貴,和世家豪門的關係更加密切,且身上魔門身份背景少有人知,和佛門關係也頗為不錯。
若自己能夠拿下洛陽,是否就能得到佛門支持,成為新一代開國之君?
以李密的聰明才智,自然知道慈航靜齋將選帝之地放在洛陽,實際上對王世充最不友好,傳國玉璽和氏璧的誘惑實在太大,定然會引來無數人覬覦,屆時洛陽定然秩序大亂,平白給了自己一個渾水摸魚拿下洛陽的機會,為未來大業立下堅實的根基。
隻是很快的,李密就開心不起來了,忽然之間整個河洛一帶紛紛有留言傳出。
十八子,得天下,濟世救民定乾坤。
蛟龍演得當年事,風雲變幻在長安。
這則流言讓關中李閥威望大漲,十八子為李,而長安在關中,長安城更是李閥唐王朝剛剛立下的國都,怎麼看得天下都應該是李閥。
隻是此時有人又開始仔細解讀這則讖言,發現其中隱藏的東西不簡單,十八子得天下很好解釋,就是說李閥將要一統天下得到江山,濟世救民定乾坤卻有著兩重解釋,一這是表麵上的意思,作為救世主鼎定乾坤。
可還有另外一種解釋,那便是濟世救民者定乾坤?
那裡李閥中,誰是濟世救民者?
從字裡行間能夠看到的隻有一個人,那就是嫡次子李世民。
而蛟龍演得當年事,風雲變幻在長安的解釋在這裡就變得有意思了,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那麼蛟龍就是皇子王爺之流,這說的明顯不是唐皇李淵,他並非大隋皇室成員,而是直接造反當了皇帝,乃是真龍,那麼蛟龍又是誰?
若蛟龍不是李淵,那麼當年事自然也就不是楊堅取代大周宇文氏成為大隋皇帝。
仔細想來,便隻能是當年楊廣取代兄長楊勇成為太子,進而登基為帝,以嫡次子的身份登上九五之尊位。
而結合濟世救民定乾坤,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李閥出了一個麒麟兒,名喚世民,他定鼎天下,幫助李閥統一江山,而後效仿當年的楊廣打壓長兄成為太子,甚至登基為帝。
一時間無數流言蜚語瘋狂傳播,而更有人證實李世民在打敗薛仁杲之後,沒有來得及鞏固金城民心,便急急忙忙趕回長安,並帶著一眾手下往洛陽而來,目的隻有個:傳國玉璽和氏璧!
恰在此時,楊秀代表大隋皇室開口了,他非常直接的對佛門開炮,說他們無法得到二兄楊廣這般大才,卻又對他念念不忘,便想找一個二兄楊廣的替代品,而恰恰李世民和兄長楊廣有三分相似。
雖才華略遜幾籌,卻更好被佛門掌控,此人為將為帥尚可,但卻不是皇帝之材,這樣的人拿捏起來相對會容易許多,卻不是老狐狸李淵那般難對付。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