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
因為更新了參數,龍威龍武才開始齊射,而且她們的前麵兩輪齊射也沒有取得戰果。
緊接著,確定敵人無法擊穿自身的主裝甲帶,也就是無法對核心區造成有效毀傷後,龍威龍武開始變得放肆。
第三輪沒有急著開火,而是一直在等,等一個時機。
艦身搖晃、風速、敵人位置都恰到好處的時機。
當然不是慢慢等,實際上也就多等了一分鐘,阿美利卡的中大口徑主炮幾乎都是架退炮,一分鐘不算啥。
他們那個主炮理論射速三四分鐘,實際五分鐘能打出一發都算快了。
轟!
龍威號開火了,阿美利卡的主要精力在龍武身上,龍威基本不受影響。
龍威並沒有被副炮群打的火花四濺,所以副炮維持著對印第安納號的壓製。
是的,壓製,雖然龍威級戰列艦副炮僅有120毫米口徑,單側還隻有6門。
但印第安納單側隻有4門203毫米艦炮,雖然口徑大,但由於是架退炮,三分鐘能打出一發都算快了。
6枚283毫米炮彈排成一個不太規則的錐形,飛向印第安納號。
雙方距離隻有8200米,命中率提高了許多,這一輪,就有兩發命中印第安納號。
一枚打中艦艏後部水線,正好在核心區過渡到非核心區的位置上。
結果就是擊穿了一半。
理論上,華夏帝國的283毫米艦炮能擊穿印第安納457毫米的鎳合金鋼裝甲。
但那需要特彆好的條件,這一枚明顯沒有這些條件,所以隻擊穿了一半。
不是擊穿了一半的裝甲,而是炮彈在擊穿300毫米的裝甲後發生了爆炸,但卻並沒有炸穿主裝甲帶。
因為爆炸威力被非核心區吸收了,把非核心區炸開了一個長寬幾十厘米的口子。
也不錯了。
第二枚命中印第安納號舯部上層甲板,一直穿過三層隔板,在水兵艙爆炸,引燃了一些易燃物。
總之,一輪下來隻是輕傷。
“好!就這樣打!”
李和並沒有氣餒,這才是海戰的正確打開方式嘛!
雙方戰列艦排成一排,互相扔炮彈,一扔就是一上午或者一整天。
一天下來,能真正摧毀一兩艘戰艦就不錯了。
畢竟人家也不是傻子,大部分情況下撐不住了就會退出戰線,休整之後再來。
恩菲爾德也是打的這個主意,集中火力,逼退龍武號戰列艦,這樣獨木難支的龍威也不敢輕易和他們決戰。
那樣的話,他們就能從容退走了。
對,還是撤退。
沒辦法,華夏帝國的戰艦航速更快,主炮的射程更遠有效命中),占據著戰爭主動權。
一直消耗下去,他們隻能徹底輸掉戰爭。
他們隻能撤回檀香山島,再做決定。
至於奇爾沙治級肯塔基號,算他倒黴,就連擊沉他的鄧正卿自己都不信呢!!